在潘天寿诸多弟子中,高冠华是既继承了其师诸多艺术主张、艺术语汇,又与其师意境、语言不同的富于个性的艺术家。 潘天寿是众所周知最强调民族艺术精神并主张与西方艺术拉开距离的一位大师。高冠华自1936年起入杭州艺专,从潘天寿学艺,循其艺术道路,登堂入室,终自成一家。其总体指导思想一如乃师,即在于对民族艺术美学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出自“炎黄文化世无二,_力攀登突兀巅”的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信念。具体而言,潘天寿给予高冠华影响最深的几点是: 一为全面的艺术修养。高冠华回忆潘师曾特别指出:“历史上所有代表性的画家没有一个不是诗、书、画、印都很精到的,至少诗、书、画三绝。”【1】高冠华不仅得潘师亲授诗词课,且有缘与师同寝一室,亲见先生夜读诗书,亲见先生梦诗而醒记,并以老师的诗作起步,复悟起承转合,推敲平仄对仗,以至入迷于马桶上敲诗而忘我,遂得诗无计,并以诗入画,出版有《高冠华诗词集》【2】。当代画家中能出诗词集者恐寥寥,高冠华堪称画家中诗人之佼佼者。其书法功底,“昔年于书道苦攻二爨及颜柳诸法帖,得其神韵骨力,后复求变,故题跋多欹斜奇崛之韵致”【3】。其篆刻,记述较少,于其画集后见自刻印数方,确有汉印之功夫,且有分朱布白之变化,刚柔相济之刀风。 二为人格之修行。潘天寿注重人品,尝谓“品格不高,落墨无法”。高冠华深受其教诲,抗战期间在昆明、重庆举办五次个展,得黄金百两,遂劝师开画展卖画以解物质生活之忧,师曰:“国难当头,要多少钱有什么用呵!”高深受感染,从此未敢再开个展卖画,且全力倾心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笔者获观高冠华1992年手书的一份“补充材料”,言其1982年南北二京有教职,因南京无课,被停发21个月的工资,在北京靠每月30元兼课费维持全家生活而“毫不在乎”;又有近十年来为各单位所绘巨幅大画清单,却大多“未收稿费”,这都与潘先生的教诲有关。 三为创造之心手。潘天寿既尊重传统,又主张“攻进去,走出来”,吸收众家,为我所用,发挥独创性,“不同才是艺术”,以臻“新奇妙异”之境。高冠华心领神会,既有潘师的深刻影响,甚至像其师那样以指代笔,但他又努力地寻找自家的主题、意境、诗思,寻找自家艺术语言,并总结出了自家的艺术法理,其中“构图十要”最为精彩。 如果从章法、笔墨、色彩、境界诸方面逐一对潘、高师徒之艺术稍作比较,不难看出这两代人之间的同异,亦可发现高冠华自身的独创性和个性特色。 就章法而言,与气、势、力有关,与美学追求有关。潘主张“强其骨”、“一味霸悍”,以奇取胜,善造险复破险,有奇峭险绝之特色,且以严谨的法度使作品趋于完整。高亦有奇险,却终归为均衡,其“构图十要”曰:“1、宾主分明;2、轻重虚实;3、疏密聚散;4、穿插交叉;5、前后层次;6、呼应气势;7、收头铺脚;8、空白处理;9、边角运用;10、题款印章。”这些经验有些出自潘师,有些出自独想,尤受学画者欢迎,认为它“好比一把钥匙,可以开脑门。”高冠华之作品与其师不同之处尤在于物象画内的结构方式,如《暗香浮动春又迟》、《寒香玉一枝》梅花枝干和《飞雪小鸟》、《料峭春寒雪满枝》中的枯枝几乎为直角交叉满密结构,玉兰枝干亦相仿,有点、线、面的平面构成因素,与潘画有别;荷花杆之穿插亦多直线交叉,更于高枝上栖一小鸟,有奇峭亦有俏丽之致;其余如边角处理、空白运用等均有他独到之处。 就笔墨而言,潘天寿枯湿相兼,高冠华较其师用水多,色墨饱和,笔多湿笔,墨多湿墨,点多湿点,有_郁感,这是否又与心境有关。书法及欹斜布局似其师,但偏重湿笔。潘画巨石、粗干均用苍拙之线勾勒;高变其法多以墨点染,画石善用生宣之水线,遂使墨中见笔。潘画兰草用笔劲健“似穆桂英之搴旗杀敌”;高画兰草多以细长线率撇,有婉约潇洒之致。潘画荷叶用墨笔;高多用赭墨。潘画枝干纯用墨线;高时以色线复勾。潘点苔用墨点,较疏;高点苔或用色点,较密,这可能是他对附生物的独特感受。 就色彩而言,潘天寿画文人书卷气重,设色较少、较纯或仅是墨与色彩的局部对照;高冠华用色较多、较明艳,除墨、色对照外,又有明色与灰色或复色与复色的对照,这或与其兼能西画有关,亦有倾向于大众审美情趣的缘故。潘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大片浅绛设色仅染石用,不以色彩统一全局;高多用色彩渲染气氛,或用赭、或用黄,多与夕阳情结有关,又借鉴西画,讲究色调、统调,如其常见题材《横塘一角》,以赭墨画荷叶,以淡黄染天,为暖调,《葫芦》有冷调与暖调之别。潘不用粉;高多以粉点现雪意。 就境界而言,潘天寿多借巨石、高松、鹰鹫以表现其雄强之力、阳刚之气,或与山水结合,境界博大;高冠华不无同类题材,而多画草本花卉与小禽鸟,奇峭劲健中多有温馨和谐之美。高之画境,继承其师文脉,从诗思出,但个性、气质、境遇不同,诗境亦不同。潘诗从二李入手,兼得李白天才横溢、一泻千里之势和李贺含蓄、蕴藉、曲折之长;高自言其诗从潘师入手,自有同调处,“而后选读以杜甫为主,旁及杜牧、李商隐,兼攻杨万里,近年才学习李白。词,喜读李煜、李清照、辛稼轩诸家,尤喜辛词,激昂慷慨,铿锵__。”【4】又言:“李煜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恨’字??我的诗也一样,如果没有‘愤’字其他一切也都不起作用。”【5】这样,以诗入画的美学倾向和风格也便不同,不同时代的基调也有灵活变化。笔者目前尚无力细考诗词源流与二人诗风之关系,仅从高冠华之题画诗与画境关系略陈数例。 高冠华之画境,有几个情结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雁飞情结,绘一孤雁,题“万里江天一雁飞”,似有平生飘萍、三起三落、四度婚变为这“一雁”带来的孤独;绘《秋江图》有一雁阵,题“暮见江天霜万里,横空一字雁南飞”,似寄怀乡之思。二是横塘情结,多以荷塘落雪为题材,或题“横塘飞雪落纷纷”,或题“雪满横塘白鹭寒”,或题“曾记否,似昨年,横塘萧瑟,寒凝紫烟,纷纷飞雪夕阳边”,或有霜欺雪竹之怨愤,或有冒雪冲寒之心志寓其中。三是夕阳情结,或题“啁啾,啁啾,夕阳初下枝头”,或题“江上斜阳小憩迟”,题《寒鸦图》曰:“未第风华鬓渐催,敢扶百尺上高台;横空不羡寒鸦色,看带昭阳日影来”,我想这都是他晚年自感日近夕阳的思想的表白。晚年,他幸逢爱妻张旭照料,曾画墨石写赠,题“举案齐眉似石坚”,又曾画双雁翔飞,题“一曲高歌唱晚晴”,均可见这一多情人之诗画意境。 高冠华是一位富有诗才的画家,他有幸随潘天寿大师三十年,得“取法乎上”之缘,亲聆乃师教诲,勤修画技学养,既得先师之文脉,又有自家之诗思、语汇,而独立于当代中国画坛。为了纪念他,草成此文,或谓为读画笔记可也。 丙戌小雪于中国美术馆东窗小书屋 注释: 【1】 高冠华:《诲与学——追忆先师潘天寿先生三十年的教益》,转引自《潘天寿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1989年12月第1版。 【2】 《高冠华诗词集》,中国文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版。 【3】 缅怀高冠华先生的众弟子:《巨星悲陨落,椽笔惜蒙尘》,刊《一代艺术宗师》纪念册。 【4】 同【1】。 【5】 同【2】,《高冠华诗词集·自序》。#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