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带给中国观众视觉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引领我们对19世纪以来的德国文化做深广的思考。
展览从18世纪后期德国浪漫主义绘画开始,经过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直到当代德国画家的作品,将德国艺术的精神性和传统视觉图像资源的利用,以及开拓性成就进行了梳理和展示,尤其是对起源于德国东部的当代绘画予以关注。
展览的中心人物之一弗里德里希被公认为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近百年来他在德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日益被重视,原因在于他对新近美术史的研究和中世纪艺术遗产的梳理。
在浪漫主义渴望和幻想之外,也有一些画家更具自然主义倾向。德国浪漫主义艺术中的自然与中世纪幻想传奇以及象征性文化符号的联系是一种传统,其艺术中的精神内涵可以追溯到哥德式文化传统。
19世纪晚期出现的表现主义画家们,继续开掘德国艺术中的悲剧意识,在对现状不满的背后,寻找到一条表达现代人内心世界的通道。德国表现主义的重镇“桥社”,其成员创作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自然风景,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题材上,借用风景的主观化来倾诉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次展览中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具有北方表现主义画派特征的画家诺尔德的早期作品很能说明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联系。在他笔下的风景中,突出了表现主义艺术中具有宗教神秘倾向的一面,这既可以从他为数不少的基督和圣母形象来印证,也可联想到他极富激情地对自然景观表现出原始奇观似的敬畏,这也表明了浪漫主义理想在表现主义艺术中的现代性演绎。
表现主义的方式是摒弃对自然形与色的模仿,通过主观的夸张形与色的能量来表达心中爱与憎的激情,以揭示现象后的本质。来展中罗特卢夫、基尔希纳、缪勒、佩希施泰因等人,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主义画家。对基尔希纳来讲,线条和色彩的完美协调,是简练地表达和释放绘画力量的有效途径。而佩希施泰因的色彩力度与线条造型的天赋,对暖色和亮色的偏爱,使他成为表现主义艺术中另一取向的代表者。
展览的后一部分是德国当代画家的作品,11位参展艺术家都生于上世纪30至60年代,他们的创作为中国一部分年轻艺术家所关注,但除了他们中年岁较长的乔治·巴塞利兹、马库斯·吕佩尔兹以及格哈德·里希特,其他艺术家没有被专门和较详细地介绍。这部分作品形式风格更为多样,与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比较,流派风格的倾向性不很明显……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很难用一种流派和风格来概括,但却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因为他们同处于当代的文化环境。
马库斯·德拉佩尔的作品涉及“人和环境”的主题,作品中最有特征的是火焰和爆炸的光焰,而这些危险的发生通常是在一片宁静可以居住或有文化价值的建筑背景前,具有撕裂、侵入以及破坏的象征。马库斯·吕佩尔兹等画家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与宗教用不同的文化符号来表达人的存在主义危机和心理症候。
观看德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国艺术是如何从一种激情四溢的表现方式,向含蓄、内敛、反省甚至反讽转换的,或是浪漫主义中的平静内敛又充满渴望和富有生命激情的矛盾因素,在经过表现主义看似激情四溢又充满渴望心灵归属的精神释放之后,当代德国艺术如何在一个新的维度里,冷静而又不乏热情地继续在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平庸与超越等矛盾和统一之间寻觅,并在平衡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