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画·草图) 刘 健 等
记忆中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与上个世纪50年代晚期金山主演的电影《风暴》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回想起来,这部黑白片的动人之处在于以一种粗粝而厚实的写实主义质感,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社会生活景观塑造得相当饱满,这是后来那些过于理想化的电影所欠缺的。
发生在80多年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最初是以工人维护组建工会权利为开端的,他们希望通过合法的组织,为自己争取权益。这些刚刚脱离土地不久的早期劳工,在被纳入到现代工业大机器生产机制之后,迅速成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斗争,形成了自觉的阶级意识,他们中间蕴藏着的巨大的社会革命动能,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大罢工中彰显出来,揭示出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大罢工所引发的广泛社会阶层的参与,预示了未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前景。
营造铁路工人大罢工悲壮而气势磅礴的历史感,是画作构思重心所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博士生导师刘健教授领衔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历史画创作群体,以实地考察、写生,风土人情调查记录,历史档案文献查阅和研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创作素材。他们把创作构思立足点放在对这场中国早期工人运动恢宏、肃穆气势的传扬上,放在参与罢工的铁路工人、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坚韧不拔斗争意志的展现上,而不仅仅是视觉化地讲述故事。事实上,他们是把这场罢工的风潮视为中国社会转型蜕变过程中,中华民族面对艰难时势、强权暴政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勇敢无畏精神的象征。其中,他们感悟到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崇高的美学意蕴,也促使他们积极探究适应新的历史主题绘画创作要求的表现性的水墨语言。
浙派人物画素以精炼、概括的人物造型和灵动、多变的动态构图为特色,画家擅长捕捉对象鲜活而生动的姿态和表情,并使之转化为韵味十足的笔墨人物意象,这种传统的优势和能力在历史画创作中,是需要与一种基于现代形式构成的通幅场景的组织结合起来的。刘健从收集到的丰富历史素材中提炼出火车站场、机车、铁轨、蒸汽机烟雾、旗幡等最具历史场景感的具象元素,不着痕迹地把它们纳入到组构和切割画面的整体形式结构中,形成了一种回应当代视觉接受模式的、以简洁和爽利见长的历史真实的表达。画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旨在突出描绘对象的个体化特征及瞬间的表情和动态,强化基于生活日常性的现实感,而不作空泛的、类型化的拔高和美化,也回避过分戏剧化的处理,革命的激情、阶级的力量,蕴蓄在朴实、自然的描绘之中。人物群组的布局,则注重调配黑白、轻重、疏密、大小、虚实等多重形式关系,酝酿画面的一种沉稳的节奏感,表现性形式构成与具有强烈历史感的写实意象形成共生互动关系。
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之下,如何以创造性的构思,谱写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恢宏视觉艺术篇章,是中国当代美术的历史责任所在。借此繁荣创作的重要契机,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主题历史画创作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