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黄宾虹(油画) 靳尚谊
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审美进程中,油画艺术带着中国人的满腔诉求,走过了100多年的旅程。它用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方式构筑起的人文景观,不仅记录了这100多年来的中国社会生活,还以不断融入中国社会生活的状态和趋势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的建构。当代中国油画创作,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有对高尚人生风操和日常生活情趣的表现;既有重“再现”的写实手法的运用,又有重“表现”的抽象、变形、装饰、象征和表现手法的借鉴。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横断面上,几乎汇集了西方“古典—现代—后现代”历史跨度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其丰富程度令人惊讶。
然而,繁荣与活跃的当代中国油画创作时期,中国油画艺术和艺术家有诸多需要直面的问题和诸多需要应对的挑战,而“寻源问道”即包含着相关的认识诉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个人经验、摆脱社会责任担待的思想和实践倾向,一方面促进了油画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也消解着油画艺术的社会共识和价值准则,从而造成审美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当代油画创作上,这种思想和实践倾向很大程度地冲击了原有的主流形态,造成艺术价值的蕴涵和表征缺乏主导性、倾向性、延续性和统一性。
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油画艺术的社会价值来源。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随同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处在一种调整状态。“写实”方法被特别地加以强调,并在实际中以之为不加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自然主义的“写真实”。这种不乏特定历史原因的“写实”作风,把对现象或物象做具体而逼真的描绘理解为绝对的真实,但实际上它所表现的只是个人的感官经验,并没有涉及生活真实的普遍性以及艺术真实的社会性。由于艺术家沉溺于将个体价值绝对化的“自我表现”,人们多觉得当下的油画艺术作品普遍缺乏“精神性”,对于强调真实性的写实油画艺术而言,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仅在于以真实描绘事物形象为特征的形态学意义,更突出地表现在它需要以“艺术的真实”对世间人事做出符合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取向的评价,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油画发展历史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今天,坚持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特别需要对“写实性”或“真实性”价值做一番“寻源”工作,需要深入地研究欧洲古典油画艺术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价值方面的历史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观念革命和艺术创新、努力摆脱艺术规范和技术标准限制的思想和实践倾向,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油画艺术的疆域,一方面也消解着人们关乎油画艺术的本体意识和形态认知,从而造成其边界和形质的“无限化”。
要想使油画艺术能够健康发展,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和认识“油画”,以其不可替代性而成为绘画领域的一个特别种类的“道”。今天,艺术家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油画的技术学内涵,需要把油画的技术问题与油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技术形态去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油画艺术的本体性质和语言的纯粹形态,揭示其保持和延续存在价值及其自身特质的“油画之道”。油画材料以及基于这种材料特性所形成的空间介质的密度、笔触造型的质地和量感、油彩特有的光色表现力等“油画性”,都是指认或显发油画之“道体”的基本表征。忽视或抛弃“油画性”的“开拓”和“创新”,根本不是发展油画,而是摧毁油画。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已经对外来的油画有了一定的文化自觉,并且还可能达到更高程度的文化自觉。油画“问道”的目标设定和追求,就是力求正确地认识和充分地把握油画艺术自身的规律,以更高程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油画艺术向前发展。#p#分页标题#e#
(本文为“寻源问道——油画研究展”前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