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美术界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经历了一次美学思想上的重要转折,即由注重绘画题材和情节内容转向了对绘画本体的探索。高等美术学院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重视文化积淀和艺术传承的中国美术学院理所当然地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许多专业教师渐渐不满足于原先对客观真实细节的精致描摹,开始对抽象的画面结构发生了兴趣,逐步回归已经久违的绘画本身,蒋跃教授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画理画论和西方绘画形式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并将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丰满、拓展和深入。因此,无论在创作上还是教学上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为可喜的是,他还将多年来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思考做了细致地归纳和精心地梳理,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把专业实践的经验进行了美学和理论化的提升,通过数年努力,日前已经整理成书,并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本16个彩色印张的厚著《绘画形式语言研究》,对绘画形式美的规律、法则和表现技巧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阐述,并深入探讨了形式要素与视觉心理、绘画语言与表现内容、画家情感与表达方式等相关问题,回答了绘画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用绘画的形式语言来组织等诸多学术前沿问题,从而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从多种绘画技巧的研习到画种界限的超越
蒋跃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的首届毕业生,由于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大学期间,他曾接受了留苏、留德和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等诸多油画教授的西方教学理念和训练方式;曾受许多著名国画、书法教授的影响,一度迷恋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也曾学习过平面和色彩构成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并由于学业成绩优异,留校担任水彩画的教学,但他的视野并不仅停留在该专业上,他在东西方文化的积淀中徜徉。教学、创作之余,他写出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论著,并曾与中国美院版画系、综合绘画系的教授共同探讨现代绘画形式美和材质肌理美的研究;他在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期间,还跟随留法油画家教授研习过具象写实油画的技巧;在水彩画高研班里,又拜师于中国老一辈水彩画家教授的门下,探索水彩画的表现语言。之后,蒋跃先生又走访了西欧各国,瞻仰西方大师的经典名作,并在法国、俄国几次举办个人画展。1986、1987连续两年获中国水彩画展的金奖,由此奠定了他在水彩画界的学术地位。特有的学术渊源、广博的学识结构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使蒋跃具备了多向度的绘画思维模式和独到的视觉表达能力,可谓多能一专。也正因为如此,最后他能够超越画种之间的界限,从熟练掌握多种绘画技巧转化为对艺术形式语言共性规律的把握,完成了从自然形态到学术理念的升华。无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或其它画种,在他看来,绘画的过程就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他自始自终用行动在实践这样的绘画原则,并且把许多画家隐约感受到而又讲不清的诸多理念梳理得十分清晰。
从体验式研究到当下性实验
一些专门从事绘画理论研究的学者热衷于博览群书,擅长于文本知识的收集、梳理和编译。尽管十分完整,文脉出处也很清晰,而且非常条理化和系统化,却往往缺乏审美体验的切身感悟,与当下发生的艺术现象常常毫无瓜葛,不免显得陈旧、空泛、纸上谈兵,甚至有些背时。当代艺术家面对这样的理论总有隔靴抓痒之憾,而蒋跃的绘画理论并非如此,它基于对绘画形式语言的体验式研究和当下性实验,溶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和当下性于一体,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填补了一道空缺。
蒋跃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为数不多的水彩画专业教师,五年前晋升为教授,是硕士生导师,现又身兼中国美术学院创作处副处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水彩画家协会副会长、美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要职,多年来始终活跃在艺术创作的现场和学术探索的前沿。他没有盲目追随当下的流行画风,一直潜心于绘画本体的研究和探索:从传统文人画到民间美术,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到现代绘画,步步为营。对待中国传统艺术,他并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绘画的理论知识,也不单单以古人的精神境界和艺术高度作为个人的终极追求,而是通过研究传统文人画的画面形式和笔墨语言,进一步解读形式和笔墨背后的美学内涵,深入体验其审美理想,从而真正触摸到传统艺术的灵魂,进而在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思考的交锋和磨合中反复实验,最后形成个人的理解和特有的语言方式。对待西方艺术(尤其是长于绘画形式语言的现代艺术)同样如此,他运用现代艺术的方法论去体验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趣,发掘画面形式和结构的规律,提取出西方绘画形式语言的内涵,吸收其中的养份。#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