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加工企业遭受重创。中国的艺术产业也难逃此劫:2008年下半年,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大幅缩水,北京798艺术区等处的画廊经营惨淡。但实际上,比这二者受冲击更大的,是深圳大芬等地的“油画村”。
深圳大芬的油画村,曾经被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奇迹”。
距深圳罗湖口岸仅10公里之遥的大芬村,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油画第一村”。2004年,该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单位”;2005年,该村从事油画生产和销售者445家、画师8000余人,商品画出口2.8亿元人民币,其中90%销往欧美及中东;2006年,该村油画产品占世界油画市场份额的60%。与大芬油画村同样风光一时的,还有被称为“世界三大商品油画产地之一”的厦门乌石浦油画村,2006年,该村已拥有画商200多家、画师4000余人。
在中国文化对外贸易逆差的背景下,大芬等地的商品油画是唯一绝对顺差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典范。
然而不幸的是,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让大芬式的油画产业全线告急。
在2008年秋季的广交会上,整个大芬村几乎“颗粒无收”,而以往,他们在该展会最少能签单两三千万元,甚至还接到过四五千万元的大单。通常年底会人头攒动、订单纷至的大芬油画村内,2008年12月的国外订单减少八成。销量的骤跌使该村的部分油画企业濒临倒闭,资金链断裂的画商只好转让画铺,大批画师则背起画板,奔赴京沪等地谋生。与其相似,厦门乌石浦2008年的海外订单量锐减1/3以上、金额过亿元。
是什么导致“油画村”如此不堪一击呢?
原因在中国油画的产业模式里。中国油画产业有两个主要类型:一是以北京宋庄艺术集聚区为代表的“原创型”;二是以深圳大芬油画村为代表的“复制型”。前者以独创性为特征,满足投资和收藏需求;后者以大量复制为特征,满足大众的装饰需要。
企业的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复制”为特征的大芬油画,市场竞争力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状态有两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所谓的“完全竞争”,存在于众多规模较小、且生产同质产品的企业之间。“完全竞争”性行业的根本特点,是产品的同质化。因为每个企业的产品没有性质的差别,可以相互替代,所以,对于完全竞争性企业而言,市场价格是既定的,任何产品的定价如果高于市场价将被市场拒绝。作为被动的“价格接受者”,这些企业只拥有生产数量和生产方式的决定权。
大芬的油画生产,是同质化的。从1986年开始,香港画商率先在大芬村招收画工,创办油画工作室,画工们按工序分工合作,以流水线方式复制世界名画。因为大芬油画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复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很快占领了国际市场。此后,流水线式的复制一直是“大芬式油画”的主要生产方式。据说,仅大芬村所复制的《蒙娜丽莎》,就多达数十万件。
大芬村的成功之道,不在于高品质,而在于低成本优势。内地提供的大批专业和业余画工,保障了中国“复制油画”行业的廉价人力资源。但正是由于该行业的低级技术含量,使大芬油画获益后,当地从业者的数量急速膨胀,并引起其他地区争相效仿。产品的同质化和进入的低门槛,造成了行业内的生产规模激增,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复制油画”产业,越发丧失了价格的自主权。
其实,农业是最典型的完全竞争行业。因为各个农场生产的小麦或玉米,几乎没有区别,其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而同质化的“大芬式油画”,无异于庄稼地里的小麦或玉米,它与许多贴牌加工的外向型企业一样,必然会陷入被动的完全竞争状态之中。#p#分页标题#e#
“大芬式油画”在外部需求景气的时候,尚能勉强获取微利,但一旦遭遇市场压力,必然失去狭小的生存空间。抱头鼠窜的厄运,几乎是命中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