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娅萍作品 爱的初体验
初看范娅萍连续二十来张的“成长系列”时,颇感惊讶。惊讶的倒不是她离开自己的版画专业闯到油画领域的胆量,也不在于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法上的可贵的探索,而在于主题,对于女性成长的隐蔽的一面的持续关注。要知道,这一主题,在当代艺术领域,就我所知,似乎还真的少有人去表达。
我马上想到了佛洛依德一本有趣的书,叫《爱情心理学》。这本书的中译本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台湾传入大陆时,题目曾经翻译为《少女心理学》。书名和内容倒也匹配,因为佛洛依德谈的确实是青春期女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据我所知,这本书出版时很引起了一些非议,因为公开讨论少女心理,在男权社会中多少有些犯忌。尤其是揭开其中的面纱,冲淡其中的神秘,肯定会让许多男性感到兴味索然,失去窥视女性的初始快感。
当然,佛洛依德和女性主义没有关系,相反,他一直都是男权的坚定维护者,并把这种权力视为天然,认为是建构人类文明的必备基础。也正因为他的这个立场,其理论一直受到女性主义者的重点批判。
问题是,佛洛依德把研究的探针伸向少女,是因为他明确意识到,少女成长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暗箱,以往少有人探究,即便有所涉猎,也无法了解“真相”,当中的障碍自然是社会道德。在女性作为玩偶和财产的年代,少女隐蔽的成长以及当中的问题,一方面被列入道德禁区,另一方面也成为男性窥视的重点对象。这一点其实也严重影响到女性对自己的认识。二十世纪妇女解放运动,尤其是其中的女性主义的发展,使得这个禁忌多少获得了公正与公开的对待,尽管在社会关系的话语层面上,人们的谈论依然有所羞涩。
今天社会多元化与开放性,在道德层面的束缚越来越少的同时,性别问题则越来越公共化,情色进入艺术领域就成为必然。有意思的是,在绝大多数的艺术方面,性的表达依然以一种想象性的疯颠为特征,过度热情地把性本身描写成随时随地的世俗狂欢,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中的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严重回避了成长,在这里,我更多指的是少女成长的问题。法律上对未成年人在性的行为上所持有的严厉尺度,自然也让这一块保持了长久的神秘性。
范娅萍以其敏感为向导,毅然把创作的母题和少女成长联系起来。事实上她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图式,无情地揭开覆盖在少女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纱幕,努力以细微的动作和体态为证据,来还原其中的真相。这个真相,自然和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性发育过程中的惊恐与喜悦的袒露与呈现,不仅让假想中的性别禁忌归于无形,而且,也顺便对男权的窥视进行了清理,让窥视在袒露中无地自容,更让隐蔽的成长成为公共的成长。
自然,我相信《成长系列》只是范娅萍艺术探索中一个阶段,但我仍然要指出,她在这个阶段中所展露的敏感与特别,尤其在她油画中所表白的成长概念,却具有某种无法回避的前瞻性。这个前瞻性,不仅为她,在我看来,更为中国女性艺术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历史会证明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