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流变,流传至今保留下了近五十个丰富的剧种,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我们的国粹——京剧。戏曲是一门说唱艺术,演员们在舞台上尽情倾诉、演绎他们的人生;戏曲也是一门互动的艺术,它需要观众的热情呼应。也就是说,中国的戏曲艺术在倾诉的同时,也需要观者的聆听。其最高境界便是没有舞台和演员,亦没有听众。在阵阵叫好声中,倾诉与聆听成为戏曲艺术最重要的内容。在那一刻,时间、地点、人物的界限统统消失,人人都从舞台上找到了自己,演员如梦似幻,观者如痴如醉。
与戏曲艺术一样,绘画也是在倾诉,只不过所使用的载体有差异。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是在倾诉自己的人生,只不过这种倾诉是在心内发生,在画笔下表现出来的画面。现当代运用“戏曲”这一主题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的数量相当可观:出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韩羽、丁立人、高马得、吕超然、聂干因等老一代艺术家;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钟孺乾、朱新建、武艺、周京新、刘红沛、崔进、罗彬、孙海青等中年艺术家;还有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申亮、彭薇、王鉴为、仇媛媛等青年艺术家。其中我最欣赏的是青年艺术家申亮,置身于他的绘画中,仿佛进入了另一片别开生面的“梨园”。
初次目睹申亮的原作是在0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的“N12第三回展”。N12是一个没有统一主题,没有策展人,不怎么为社会所看好的艺术展览。但是申亮 王颉 王光乐 仇晓飞 宋琨 郝强 马延红 胡晓媛 徐华翎 杨静 梁远苇 温凌这12位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青年艺术家,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执著追求,把这个“联谊展”办得越来越好。N12已成为一个让他们12个人各说各话并且互相交流的平台。现在已得到社会的肯定——有了投资人。
N12的成员各自有自己不同的风格,申亮好像这几年一直悠闲地坐在梨园中看戏品茶。他的画是以中国戏曲为题材的。进入陈列馆二楼展厅,《涂 画》以排山倒海之势映入人的眼帘,右侧的两幅《北京opera》又以较大的画幅,单纯的用色冲击着你的眼球,使你不舍得将眼光再移到别处。申亮的一系列戏曲题材的绘画大体分为九个单元来陈列。按照这个顺序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申亮的绘画生涯及个人风格的形成和演变。在前七个单元中,戏剧人物主要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画面中,在主角旁以纤细的笔描画出来。但从第八单元起戏剧人物已独立成为画面的主角。第八单元由六幅小幅的黑白色调的刀马旦人物画组成。第九单元即最有名的《北京opera》两大幅:通过朦胧的画面,逐渐被背景淹没的人物,给观众营造出独特的视觉以及心理体验。那些如同幻象出现的戏曲人物,如鬼魅般与观者对视,时空的转换与蒙太奇的效果给观者带来巨大的心理震撼。由此我们也能仿佛置身其中地经历申亮绘画中的戏曲人物由威武的刀马旦形象逐步转向极赋神韵的青衣花旦的过程,用油画材料重新“演绎”以前国画常画得题材。他在用油画画中国戏剧人物的工作中做出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
申亮这群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家在社会生活层面通过都市体系和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全球化,而内心则越来越自我日常化、私人化。他们借用“戏曲”这个主题进行的创作反映了这一代人的一种自相矛盾又自我分裂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梦幻里面,“戏曲”是一个倾诉的载体,而对于观看作品的人来说,在聆听画家们的倾诉的同时,也是在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艺术家、作品、观者在无形中三者合一。那么画评申亮,“如梦似幻的炫彩中编织着梨园百态,黑白叠影里又舞动着镜中身段。梦幻与现实在灵动中若隐若现……” 也就再恰当不过了。#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