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一些中国人请外国人经营古董行 冒称是祖传真品 其实都是新仿品
艺术品“海归货”大热,在即将来临的秋拍潮中仍是重头戏,淘宝活动应运而生。近日有媒体报道,有的“境外游”已被包装为“淘宝行”,旅游者目的只为参加艺术品拍卖会和参观艺术区,甚至“抱团扫货”。
不过,市场行家们就纷纷表示,这种“寻宝”并非特例,广东也时有行家结伴外出找货,但无成潮流或主流可能;并提醒普通收藏者,海外市场确有机会,但是自己不具备专业水平或者没有专业人士辅助的买家不要盲目追风。
“我认为这种‘抱团扫货’更多的可能是噱头,内地早有行家外出找货的先例了”,一名拍卖行经营者表示,在10多年前,内地的艺术品机构已经先行,如拍卖行到境外征集拍品,文物店经营者到海外考察寻货等。一开始重点的征集地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中国传统艺术品流散较集中的国家。
书画行家邝根明介绍,近几年,无处不在的“温州团”炒家们合资请自己共同认可的专家到境外去“抢购”,这种事情在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生,比如四川的古玩街商会就曾组织买家到外国去采购。
广东市场的行家们相对低调,没有大规模行动,但是也早有这种意识。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曾波强透露,海外的大拍卖会上早就出现了内地的买家,即使是现在每年固定的春秋大拍中,也常常有买家一掷千金买得心头好。
不是所有人都能
海外淘宝成功
“买家往外走,主要是受国内货源紧缺、价格水涨船高所影响。”有市场人士分析。曾波强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流动资金需要寻觅去向,而国力的强盛必然导致艺术品价值被广泛认可。
他举例说明,比如一个广东收藏者近期在拍卖行以160多万元买到一件瓷器,后来查阅资料时发现这件瓷器在上世纪90年代时的成交价不过5万元左右。
虽然这件拍品的价格多年上涨幅度惊人,但是这名买家却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时让他拿出5万元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而现在投入100多万元买一件“小玩意”对于他来说简直轻而易举。“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有收藏行家淡定表示,市场要客观对待这种现象的出现,无须大惊小怪,不要过分渲染。
没门路就不可能“见货”
更多的市场行家在肯定海外市场的机会后还是表示了谨慎的态度。一名有多年艺术品经营经验的行家表示:“这个市场永远有人能赚到钱,但也有人永远赚不到。”
“市场中有的人懂行或者有‘线人’搭桥,自然有所获;但是也有乱碰乱撞的外行人,自己到古董店寻宝,很可能碰一鼻子灰,”嘉德文化中心负责人陈玲玲坦言,“不要以为外国市场对中国艺术品就不了解,事实上这么多年国外的资源也逐渐被消化,数量逐渐减少。”
“而且,回流的艺术品中,早十年的精品率比较高,现在肯定不如前。”陈玲玲表示。邝根明也表示:“出去一趟未必就一定能找到货。”他认为,境外的古董行也跟内地古玩店情况相似,古董商们通常不会把真正的好东西公之于众,没有门路就不可能“见货”。
据了解,早期就有一些先知先觉者提早到境外开拓市场,与当地的古董商搭上线,慢慢开拓门路,为内地买家“搭桥”。但是邝根明认为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不会成为市场的潮流或主流。
也有行家认为:“去外国寻宝很难,不排除有人做得好,但是陷阱也有不少。”北京匡时总经理董国强提醒收藏者,海外市场也与国内市场一样存在陷阱,不具备专业能力,或者没有具备专业能力的专家辅助,就不要盲目淘宝。#p#分页标题#e#
海外市场存在“假回销”情况
董国强透露,海外市场存在“假回销”情况,随着“回流潮”出现,部分国内的假货也被带到国外市场销售:“我们经常到境外征集拍品,发现有的中国人请外国人经营古董行,卖的东西都是新仿的,但是表面上经营者是外国人,容易迷惑买家。”
在外国征集时,董国强也发现了不少“讲故事的人”。这些外国人动辄称自己是爵士、将军之后,家中留传不少中国古董,但董国强却发现不少新仿品的仿制时间最多在5年前。他提醒收藏者们千万不要听没有证据的故事。
另外,欧美部分小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也开始在国内流通,有的买家可能盲目追风购买。“不是说远离中国的地方就有漏可捡”,董国强举例,比如在海外的拍卖会上常常都有国内的行家们在场,有的收藏者见到场上的便宜货没人买,就赶紧抢购。“行家们不买的东西,也不会是什么值钱货,”董国强表示,“一件拍品的市场行情价是100万元,无论在北京、香港还是在美国的小城市,它的市场价格就是100万元,不要期望现在能在美国以10万元买到一件古董,然后一转身到北京卖出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