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样一个一秒钟一个世界的状态里,“在一起”,通常会被煽情的理解为情侣之间的恋爱关系。但从观念上来解读,我们的理解不能如此的泛泛而草率。从现实的社会背景出发,从人们固定思维中抽离出来,其范围可以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甚至是其他非真实存在的东西。在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生存在一个由各种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以及各种复杂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大环境里,与其他各种客体之间,甚至与自我主体之间,都在发生着复杂的关系,这些复杂关系的存在与交织,时常会让人把内心真实的情感模糊化,甚至隐藏。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与周遭的一切事物交织?“在一起”这三个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它有了不同的意义及其解读方式。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纠结而缠绕,创作不仅仅于对现实生活的还原,更是对社会更深层次的解读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审视。面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剧变,如何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传统逐渐缺失的社会里、如何在自我的审视和认知中,表达内心真实却又被隐藏的情感?
展览展出的作品,以“在一起”系列和“影像”两个系列为主,两个系列作品既平行又交织。以人为主体和创作原型,不管是“在一起”的一群人,还是“影像”中的一个人,艺术家都试图通过自己心灵,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实现个体对“社会”的观照、对“群体”的解读,以及对自我的审视。
《在一起》系列,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个人和一群人引发的纠结而创作的作品。以一群人在一起的状态来传达个人情绪,不管是两个人在一起的“婚礼”,还是一群人在一起的“无常”或“并肩行走”,艺术家着墨的重点,不是在画面内容上的表达,而是在于画面形式和观念上的传达。整个“在一起”系列,整体要强调的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群体之下,作为个体的个人,在自我的审视和认识中表达内心真实存在但却又被隐瞒的情感。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代表个人,也可以代表一个群体,这种貌离神合的观念性表达,正是这个系列所要传达的精髓所在。
在《影像系列》中,艺术家采用的是人物肖像母题。但是人物刻画显得及其随意,表情都已紧闭双眼为主,没有过多的细节刻画,没有具体的环境描绘,用色也并非做过多的讲究。所有的刻画几乎遵循一种随意的感觉,例如肖像的头发、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描绘常做颜料的任意流淌,形成一种类似模糊而漂浮的状态,正是营造出这样一种人生(肖像本身)与境遇(画面的背景)的疏离感。
情绪是多变的感觉体,生活中的记忆碎片是我们的精神感官在不断感受外界变化的体现,是心绪的流露。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些看似个体性的瞬间体验其实不仅仅是个人的感知,对艺术家而言它又是其自身对外在世界和社会的审视和判断。在张雨辉的作品中,或许我们很容易识别出一些意象性的、识别性较强的符号,但在整个画面上,还是可以感觉到其有意把可识可读的内容进行了模糊,通过一些观念性的、象征性的符号给我们以提示,传达出艺术家自身作为“社会人”的感悟。
作为当下的人们,不管是于人群中狂欢还是独自孤单,但在这就是个人情绪集体“潜水”的年代,“在一起”是否能为人性的深秋带来点感觉上的温暖?这是此次展览试图用作品来引发的思考。
2011年11月1日写于北京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