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广州画院新址暨当代美术馆奠基仪式在广州白云新城举行。11日晚,本报记者专访了出席奠基仪式的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他认为,中国艺术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将进入一个更加蓬勃的时期。在此期间出现的许多现象,可视为当代中国将目光转向艺术,重新找回文化自信,并向自我文化传统回归过程中的必然。
谈艺术品市场——房子这样涨,艺术品也可以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近几年火爆异常,拍场上天价拍品不断出现,“泡沫说”、“炒作说”因之而起,但杨晓阳对之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些“天价”都不算“天价”,“现在看着高,以后看就不会觉得高”。艺术的价值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价格不断走高,代表的是艺术品价值的提升,“房子可以这样涨,艺术品也可以。”
杨晓阳说,从艺术品发展的规律来看,所有的作品都会走向市场。中国美术史上不管是过去的宫廷画,还是文人画,或者民间艺术,最后都走上这条路。而从艺术家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有专门针对市场,以卖画为生的;有生机无忧,自由创作,以“纯艺术”为追求的;也有“体制内”、官方的画家。这反映了艺术创作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很正常。但是艺术本体的发展,最终靠的还是学术环境、创作环境的宽松,以让画家能靠这个时代提供的基础条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并非简单的“大投入”就可以提升艺术水平。
杨晓阳认为,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体系相较西方发育较晚,藏品在量上有不足,一度受场馆条件的限制,缺少整体性的展出、陈列机制,加之近200年来积贫积弱导致的自信心、自豪感的丧失,影响了人们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和判断。而西方在率先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文化艺术的需求迅速爆发,无论从市场运作,还是理论构建,宣传推广方面都占据了优势,“去意大利,日本,坐很长时间车去看一件东西,是好,但也就一件,就是整理、宣传做得好”。不过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些情况会很快发生改变。
此外,最近经媒体曝光的“假玉衣”等事件,也动摇了公众对文化专家权威性的认可。对此杨晓阳认为,再大的“家”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所谓权威,是个相对的概念”,即使他在某次鉴定中犯了“错误”,通常也不会轻易影响他的权威性。而且对于古文物的判断,往往大家各有各的认识,但这只是学术观点的不同。在收藏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一件东西,当下的专家都认为是真的,就可以认定它是真的。法制的健全,程序的完善固然重要,但任何制度、程序都不可能万全,执行中也可能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