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人画重在写意,也就是通过笔墨表达画家自身的生活态度以及个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诗的功能既然在言志,我们亦可说画的功能必不脱于言志,而主宰传统士人的学术观念大致不出儒道两家。人常论儒道不一,前者积极,后者消极。然二者皆好言道与德,即皆以修人心为其本。只不过,道家劝阻人不应过于向外,这会分散个体修心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对于儒家为人生目标所规约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事,道家只专注立德一事,而忽略立功、立言二事。由此我们知道,在传统士人的心目中,无论偏向较为消极的道家,抑或偏向较为积极的儒家,对于道义的追求,却是一致的,即修身不仅是儒家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亦是道家所孜孜追求的。而大多归宗于上述两家学术观念的传统士人,在用笔墨传达情意之时,无不渗透着对于道义的追求。我们在欣赏中国文人画时,透过画面,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画家个人的人生境界状态。
当我们带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绪来观看徐晨阳的画时,就读出了画家所内具的中国文人精神状态。画家给他的画展定出的主题是“内观与外化”,这非常鲜明地传达出画家的心绪:意在通过外在的绘画形式,来传递画家内在的精神生活状态。画家多以女性为题材,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多有创新,使观者一眼便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但画家的绘画意图更是要向观者传达他对于女性以及女性背后世界的理解。我们清楚看到,在画家纯熟的笔法下,那些女性无不带着中国传统的美德:纯正、宽和、内敛、优雅,这些均为传统中国社会里完美女性所应具备的要素,也同样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女性所清晰展现给观者的特征。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决不小于对于男性的期待。简言之,若无贤淑女性,又何来圣贤君子?因此,贤淑女性的养成亦是中国传统道义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历史上和谐大社会往往能得以形成的基础。反观今日中国社会,西方近代文化盛行,在实用主义的驱使下,人们皆欲脱出道德约束而变得是非不分。由此,唤回人们对中国传统美德追求的情感,实乃当务之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看到徐晨阳对于理想社会的诉求首先落在了对于完美女性养成的期待上。这是画家目前通过其艺术创作透露给观者的一种精神状态:重现中国传统美德。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而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修心历程中的各个阶段。徐晨阳的画给观者一种稳定的精神取向,这大概是已逾四十的画家所要传达给观者的不惑之意吧。在徐晨阳的画展即将在恭王府揭幕之际,我们预祝画展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