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西方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介入,带来了西方收藏理念的同时,也唤醒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意识,引入签约代理艺术家是国内画廊更新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显著标志性。最近的十几年,国内藏家的强劲购买力和巨大的潜力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画廊的涌入,这些大牌画廊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抢夺和对中国本土画廊的威胁,刺激着本土画廊进行自我改革;西方画廊的进入,也带来体制和经验的借鉴,促使国内画廊行业逐渐规范;当代艺术的话语权握在西方人手上,导致处于边缘化的中国画廊处于被动的角色,为发出自己的声音,国内画廊努力寻找国际诉求。至今,成功进入国际视野的中国画廊不多,但这些范例让我们看到了迈向国际的出路。
艺博会,国际化的绿色通道
从年初的Frize艺博会到年末的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全球十几个重要的艺博会轮番开幕,一级市场一整年都处于亢奋状态。渴望在全球领域内分一杯羹的国内画廊纷纷作出积极回应——投身国外艺博会成了他们链接国际的主要渠道。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热,更是为这些画廊的国际化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今年落幕不久的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上,我们看到了5家中国本土画廊的身影——长征空间、站台中国、博而励画廊、香格纳画廊和维他命艺术空间。香格纳画廊和维他命艺术空间作为巴塞尔艺博会的常客,是中国画廊走向国际的典范。与香格纳画廊比较,“维他命”是更纯粹的本土画廊,除了第6次参加巴塞尔艺博会、第5次进入主画廊区的显赫战绩外,“维他命”负责人之一张巍更是成为2013年巴塞尔香港艺博会甄选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亚洲画廊的挑选。
“维他命”注重品牌的树立,除了在北京和广州开设空间外,还出版书籍和开发艺术衍生品。“维他命”的商业气息隐藏在其学术诉理中,其对艺术市场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知,在选择和推广艺术家方面非常明确。“维他命”每年的展览数量不多,做项目是其主要特色,在项目前期,策展人和艺术家在讨论和互动中碰撞出创作理念,这种“引导”的方式让艺术家的作品更加易于获得藏家的青睐和在艺术市场流通。而在国际销售策略方面,“维他命”瞄准国际各大艺博会,活跃于弗里兹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艺术柏林当代、都灵艺术博览会等,丰富的艺博会经验,让其在挑选参展艺术家和作品方面拿捏得更加到位——针对不同的艺博会,带去符合相应藏家口味的作品,通过做项目的方式,把所带来的艺术家作品巧妙地搭配在一起,这无疑又是一次成功的推广。
香港,国内画廊的助跳板
除了通过参与国外博览会换取与国际接轨的入场券外,以香港为跳板也是不错的契机。巴塞尔艺博会选择香港作为亚洲势力扩张的根据地,既是对香港艺术中心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画廊行业的看好。这种方式跟早期海外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性质一致,艺博会期间,大量国际优秀画廊的涌入,一方面会带来极大的竞争,另一方面无疑也会拉高国内画廊的水平。无论主动吸收还是被动接受,国内画廊的水平将慢慢跟上国际的脚步。即将更名为巴塞尔香港艺博会的香港艺博会,明年将预留50%的席位给亚洲画廊,这对国内画廊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稍有实力的画廊都在为争夺明年的一席之地而蓄意待发。
但参加大型艺博会,犹如一次冒险,需要大量的金钱和资源投入,但结果却充满变数。另一相对稳健的方式是打国际牌——通过与国外或具有国际实力的机构合作推广自家代理的艺术家和寻求与国外艺术家的合作。其中一个例子是北京公社代理的艺术家王光乐,以6月21日在纽约佩斯画廊开幕的个展向外界宣布佩斯画廊为其美国的代理画廊。而同时作为北京公社和佩斯北京负责人的冷林在这个事件上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两个画廊相互配合的方式把艺术家推出去,不仅对艺术家是一个突破,对机构而言也是有利的。偏锋新艺术空间与香港半岛·维画廊的合作关系也是很好的例子。通过艺术巡展,合力推介艺术家。地域的差异和藏家群体的不同,使艺术家在艺术市场的各个层面都得到很好的推广。#p#分页标题#e#
此外,香港国际性和本土化(隶属中国领土)的双重身份让它变成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市场区域,无论是国际的大牌画廊还是国内的本土画廊,都把香港作为进入中国或者走出国门的缓冲地带。近几年频频有大陆画廊在香港开设分部,把其作为打开海外市场的窗口。今年高调入驻香港的东站画廊、龙德轩画廊位于离香港艺博会展馆场地很近的Art One区域,凭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即便不参加艺博会,也能间接吸纳藏家。东站画廊更是选择了极佳的开馆时间——4月2日——正值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拍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的时间和第5届香港艺术博览会开幕前夕,站台中国也在5月17日拉开了香港艺术之旅的序幕。
国内画廊,国际路的艰辛
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面临全球范围的竞争,必须承受强大的压力。在国内画廊行业还处于摸索阶段、国际市场的多层面和复杂性的大环境下,缺乏经验的国内画廊缺少市场竞争力,不少国内画廊在国际舞台上昙花一现便黯然退下。资金是画廊生存之本,资金的充裕程度影响到代理艺术家的层次以及经营策略。打入国际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保持在国际当代艺术圈的曝光率和影响力,则需要更多资本的持续介入。目前,国内以中小型画廊为主,资金的限制让他们在国际路上停滞不前,吸纳不到国际藏家群;另一方面,国外画廊不断侵蚀国内市场,中小型画廊面临艰巨的生存挑战。中国艺术市场已被纳入国际市场,国内画廊是积极应对还是囿于自身的小圈子,取决于画廊的实力、定位和策略。
“国际化”,既是一种身份定位,也是对画廊的要求——内外兼修才是立足国际之道。国际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但如何在大浪淘沙的国际化艺术市场里屹立不倒并有所获,是对画廊实实在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