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如今成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了。”汲古阁拓片第三代传承人王凤兰这样告诉记者。
王凤兰1972年开始了文物复制工作,拓片、陶器、铜器,石膏的雕塑,她一样一样地学。“我学做拓片的时候只有十六七岁,那时郭德林师傅的手艺最令人惊叹,他照着《三国》的小人书,拿一颗钉子,在石板上画一画,一会儿惟妙惟肖的人物就刻画出来了。”王凤兰说,刚开始她很抵触学习拓片,因为太单调太枯燥。后来随着技艺的进步,王凤兰逐渐热爱上了拓片艺术。“每拓一块板,这块板上的文字或画面的历史源头在哪里,它有什么故事,你只有琢磨透了那些历史人物和故事,才能生动地拓出来。我学徒三年,内心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坐得住了。”
拓片技艺传承难
原版刻板是历史文物,所以现在拓片用的原版刻板已经很少了。王凤兰告诉记者:“现在使用的刻板基本上都是自己刻的,有的是照着历史的画面刻的,有的是石刻的,有的是壁画刻的。学习拓片要先学绘画,学素描,学刻板。那时是师傅给一个样子,就是小铜样,你去放大,放大以后自己照着这个放大的样子去描。做这个要有悟性,先要喜好,其次是悟性。”
除了刻板,彩拓也是王凤兰最拿手的。“刚开始都是墨拓,不论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都是黑的。后来通过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以及各种壁画的色彩运用,老师傅们也开始研究使用彩拓。”王凤兰说,其实内行人都知道——行家看墨拓,外行看彩拓。墨拓即便是挂在有阳光的地方,挂100年也不会褪色。中国墨、中国纸都是艺术,里面蕴含了大学问。
图案拓片,无论是拓彩还是拓墨都需要在面积较小的情况下,拓出立体感和层次感。“要想突出立体感,用墨用色就必须有深有浅,用色泽深浅变化表现画面层次并不容易,你在写生、素描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摄影和美术设计的功底。而且,真正的好拓用的是手腕力,打下去一片,不见黑圈。”王凤兰说,制作拓片,你要把心境搁进去。现在拓工为求速度,一个碑很快就拓成了,“那个拓的是商品,不是艺术品。”
在拓片传承创新上历经半个世纪努力的汲古阁,已经着手为这门技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古阁总经理李连祥说:“因为拓片的制作是一项既复杂又枯燥的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即便有些人喜欢,也不会专业从事这项工作,尤其是现在与市场对接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把拓片技艺传下去?我们现在的想法是以专带兼来吸纳年轻人。总之,不能让它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金石碑帖市场价值被低估
金石碑帖曾经和古籍、青铜器一起被列为最重要的收藏门类,也是历代文人研究、收藏的大宗。清人朱文钧曾以两幅价值四千块大洋的书画外加房产换得了宋拓《醴泉铭》,而当时七、八百块大洋就能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可见当时碑帖善本的价格不比历代书画名家的佳作低。而近几年,碑帖的市场行情却一直受冷落,比起书画、瓷器来相差甚远。目前,在拍卖市场反应比较好的碑帖拓本包括:有题跋和年代的碑帖拓本,或是唐拓、宋拓等早期拓本,这些拓片存世稀少,市场价格较高,不过其行情相比名家书画还是有很大差距。
对此,李连祥告诉记者:“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多数藏家以保值增值为收藏目标。相对于书画、瓷器和玉器来说,收藏碑帖的主要以学者和书画家为主,这一群体是带有深厚文化情结的研究型收藏,他们不会轻易买卖,所以碑帖没有较大的流通性,不是投资型品种。”
近两年,因为国内艺术市场的火爆,碑帖的行情略有回升。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元从海外购回4册宋拓《淳化阁帖》,当时不但引发了各界争议,也激发了碑帖市场走出低迷;而2005年翰海秋拍,一件估价75万至90万元的《宋淳化阁帖第6卷》,最后以396万元成交。#p#分页标题#e#
李连祥认为,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越发重视,碑帖拓本必然会受到市场追捧。“首先,古代碑帖(石刻)破坏比较严重,数量愈来愈少,当今谁藏有旧拓本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其次,因为人们的长期忽视,目前古代碑帖的价位还比较低;另外,这些年传统书法开始回归,传统碑帖的需求有所增加。这些原因都使得碑帖的需求和价格开始上升。不过这种市场认可价仍然远远低于其历史、艺术价值。”
收藏古代碑帖拓本并非易事,除了存世稀少赝品横行之外,藏家自身也要学识渊博,所以李连祥一直致力于传承、推广拓片技艺。“国家对碑帖(石刻)管理比较严格。特别是对一些名碑帖(石刻)早已采取严格措施加以保护。除研究部门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可捶拓少量之外,其他是不允许随意捶拓的。现在偶尔在民间见到的旧拓片,很多都存在造假现象,上手须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