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九.宋代
宋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宋代是中国玉雕工艺的发达时期,这时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雕市场应运而生,出现了专门贩卖玉器的店铺,朝廷也选一些民间高水准的琢玉工场作为皇家“玉院”,由宫廷指定其制作一些玉器。宋代以现实主义思想潮流影响着玉龙的表现题材和造型。
图1 宋代 玉龙
宋代玉器上之龙纹,大体沿袭唐代之风格,但与唐代龙纹的威武、粗犷且富有动感不同,宋代龙纹大多矫健清秀,姿态优美,动中有静,图案感较强。从大量资料中可以发现,此期龙纹玉器大多作为辅助装饰纹样以镂空或浅刻形式,出现在炉、壶、盘、杯、碗的耳部、柄部或表面,此外片状饰品如玉带饰、玉佩等物上面的龙纹亦较为流行,圆雕者甚少。
图2 宋代 玉龙
图3 宋代 玉龙
图4 宋代 海水云龙纹玉炉
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的"九似"说法--"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掌似虎、爪似鹰"。这个说法是对宋代龙纹的高度总结,可以说龙纹发展至此已经完全定型。下面对宋代玉龙纹做个详细介绍:
1. 龙身较唐代细瘦,躯体圆润修长,蛇形特征更加明显,身形伸展多变,潇洒自如,常游戏于花草、云纹和海浪之间。
2.身体表面大多光素无鳞,躯干两侧多有较粗的阴刻轮廓线;少数有鳞,皆以细密的斜方格纹表现。
3.头部出现重刀,张口之幅度不及唐代大,嘴角基本与眼梢持平。
4.吻部细长,上唇硬折高翘,下唇略翘。
5.多作丹凤眼,有点像兔眼。
6.额后开始出现两根细长勾角,近似唐代龙的双鹿角,两腮后长髯飘逸。
7.龙爪似鹰爪,多为三趾,少数为四趾。
8.龙尾端大多光秃,有少数者开始装饰火焰纹。
十.元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从随高度发达的中原汉文化,亦制作了大量玉器。元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其刀法粗犷、风格豪放,且不太注意细节上的修饰和大面积抛光,这似与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p#分页标题#e#
图5 元代 龙纹玉饰
元代龙纹相较宋代者差别极大,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犷,不作细部的刻划,极具蒙古族健壮豪迈之气魄。此期龙纹,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威武之极,或蜿蜒翻腾,或上下攀附,多作腾云戏水、穿花过草状(图5),工艺上除传统的透雕、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由透雕演进而成的多层镂雕、深层立体镂雕作品。元代龙纹在这些新工艺的表现下,活灵活现,颇具动感。此期龙纹还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头部较小,皆为侧首,丹凤眼,目光凶猛,眉骨高凸,粗眉上压;少数开始在龙首一侧出现两只眼睛,此类皆为圆点眼;龙口略张,上唇肥长翻卷;龙的毛发大多作两到三股漂浮于脑后;龙爪上三、四、五趾皆有,以三趾为多;小胫上多刻划短阴线表示筋骨;龙身修长,细颈,鼓腹、秃尾,四肢有力,龙鳞多以细密的网格纹表现;颈部、躯干、四肢被重刀痕隔开,刻纹粗深,这是元代琢玉的重要风格,为使造型主题更具立体感。
图6 元代 白玉龙首螭纹带钩
元代的龙纹玉器虽多,但绝大多数为传世品,考古出土资料甚少。陕西西安小瓦寨胡同村出土一件白玉龙首螭纹带钩(图6),钩首为龙形,上额呈三角形凸起,眉骨隆起,粗眉上扬,蒜头状鼻,大口微张,露齿,龙首长双勾角,后披三绺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