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画在强调笔墨、布局的同时,更多是在追求一种气韵,即大家常说的传神。形式和结构容易复制,而笔墨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难以模仿,对于超越笔墨之上的气韵,一些悟性不高的观者可能连对此的感悟力都不具备。在书画鉴定中形式和结构可以通过比对来实现,对于笔墨的辩别则需要对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使用工具、书写习惯、师承背景等来龙去脉都有深入的了解和清晰的把握。风格是在日积月累的反复习练中形成的,刻意模仿而成的作品,可以做到形似,但笔墨生涩,难得精髓。
当谈到气韵,其实更多是创作者精神层面的一种表达,即西方人所称的“精神风格”。对于这个境界的理解就远远不是通过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西方鉴定家通过心理分析对潜意识或本能进行研究,挖掘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激情所在,从而归纳总结出个人所独有的个性特征。中国书画鉴定学还未曾对此类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其可行性和应用性还有待考究,因此目前国内的鉴定仍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和主观判断上,这是对鉴定者的学识、品性、修养以及理解力的一种考验。
经常流连于市场的行家直接参与到艺术品交易之中,因为每一笔交易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因此会越发用心。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既然以交易商的角色出现,那么必然是以赢利为目的,关注点即在货品来源和去向上。由于长期经手大量艺术品,严谨的行家通常会练就超凡的眼力和对真伪的感知力,有些人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方法论和体系,成为鉴定领域的佼佼者,得到圈内的认可。
博物馆或文博部门体制内的专家,往往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扎实的史论知识,受过系统性的艺术训练,因此比较容易形成一套完整的书画知识体系。但是因为不直接参与到艺术品的交易之中,没有切身利益之痒,会有过于依赖于文献资料的倾向,所以常常被诟病为书面上的鉴定家。但是其中也不乏出身世家,熟识笔墨并深谙风格之道的专家,结合体制内学术平台的交流机会,逐渐成为特定领域的真正大家。
无论是市场派还是学术派,在鉴定上,都有自己的专长,并形成专有的方法论,如果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无疑会对国内的艺术品鉴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首创的针对艺术博览会的鉴定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每年开幕之前的鉴定几乎可以称作全球最大规模、影响力最强的一次年度艺术品鉴活动。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分属29个艺术领域的175位专家,对来自世界各地的3万多件展品逐一审核,如有任何存疑,该展品将被移出展会现场,放置固定地点保管,待展会结束后方可取回。
不同于拍卖行,TEFAF作为非盈利的机构是一个真正的中立平台,TEFAF的组织方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不从鉴定工作中盈利。这些都使得TEFAF的鉴定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专家委员会只对TEFAF负责,即便是最有名望的画廊和古董商,也只能服从TEFAF鉴定委员会在真伪方面的判定。
那么荣幸受邀成为TEFAF鉴定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什么背景呢?以TEFAF全球最强领域荷兰,弗兰德及德国绘画大师作品为例,该鉴定小组由17位专家组成,其中除一位是交易商以外,大部分均来自博物馆或策展人,或专业教授,鉴定小组中还包括一位修复专家,可以从更技术的角度对艺术品进行分析。参展商通常会事先提供参展艺术品的文献资料,放置展台上供鉴定小组参阅。来自不同机构,背景各异的专家对每一幅参展作品进行审核,确保参展作品的真实可靠,同时也对其收藏价值认定,不符合TEFAF收藏标准的展品也同样会被移出展位。
这种对真实性和品质的追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买家的利益,即便你对所购的艺术品所知甚少,但是如果已经有17位该领域的顶级专家事先进行把关,还有什么后顾之忧?中国的第三方评估鉴定机构尚在发展和成熟中,只有在最大程度地避免与市场利益的瓜葛后,以市场自律方式所产生的独立的第三方评估鉴定机构才能真正地服务好收藏者和机构。#p#分页标题#e#
刊登于2014年1月18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