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南岭山脉作为天然屏障,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玉器制造业也比较落后。直至清代时,随着商业贸易的活跃,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增多,珠江三角洲的玉器市场逐步发展起来。本文所提到的岭南玉器主要指的是广东玉器市场。
在清代,广州水陆交通日益发达,商业活动频繁,玉石雕刻业也逐渐繁荣。尤其是自清康熙年间重设海关、废除“匠籍”管理制度后,广东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经营,民间玉器生产经营蓬勃发展,广州便成为全国珠宝、玉石进出口贸易中心。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1年)成立了行会组织,制定了严格的行规和学师制度,规定凡玉器工人都要加入行会,才允许从事玉器制作。负责行会业务的人称为值理,由行业人员推举有声望的长者担任,每两年选举一次。行会内按生产业务不同,分别成立六个堂口:成章堂,主管制作花件和光身碎件;镇宝堂,以制作玉镯为主,亦制作其他光身产品;诚福堂,以制玉镯圈为主;崇礼堂,专开大料;裕兴堂,主管玉器墟(作坊)及玉器摊档的摆卖;昆裕堂,专门经营玉石原料。前四个堂口均带徒传艺,成章堂学艺四年,其余的学艺三年,满师后方可入行工作,并可父传子一人。
清代光绪年间,广州源胜西街附近的“西来初地”一带已有“玉器墟”。 更有文献记载,清朝末年,广州西关聚居了一批名门望族、官僚巨贾。他们在宝华路、多宝路等地,建起了西关大屋。他们当中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收藏家,喜爱玉石古玩,从而带动这里浓郁的民间收藏之风,西关的一些老中医也是这支收藏队伍里的一个群体。可见,广州的源胜西街虽不起眼,但自清代以来,它及其附近带河路(即现在的康王路)、长寿路一带,已是广州的玉器集散地和玉器加工场。源胜西街、长寿路一带的玉器古玩买卖传统,与广州西关自清代以来形成的博古好雅的收藏风气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的规模不断扩大,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一带出现。商家看中这里的密集人流,纷纷租下了田料古道、河溪涌边、汇馨街等地的民居,经营玉器古玩买卖。尽管受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收藏业一度低迷,但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总体上仍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好转,古玩收藏人数剧增,现在这一带有近千家经营工艺品的店铺。
清末至民国时期,也是中国玉器市场上一次空前繁荣的时期。1860年和1900年外国侵略军两次攻进北京,掠夺圆明园和清宫的玉器珍宝;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将宫中的玉器携出皇宫,这些玉器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玉器市场的重要货源。同时伪古玉及时作玉器也进入市场,对玉器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时期,玉器通过私下买卖或者流传,进入到北京、东北和广州。当时广州作为开放口岸,不管是内地还是外国客商的交易促使广州的玉器业空前繁荣起来。
清末民国时期同时也是广东翡翠历史上的发展期,然而翡翠的进口量也仅只十几吨至数十吨而已,其中的高档玉料则更少。再加上连年战火,幸存下来的翡翠藏品也当为数不多,所以现在市场的翡翠古玉很难一见,即便有一些,其年代也不会超过百年,价值也应与现代翡翠相差无几。
1929—1936年应当是广州玉器行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广州的社会相对比较安定,经济较为发达,思想也是极为开放,人们对金玉装饰的需求在逐步增加。长寿路的祥胜玉器墟和带河路的崇德玉器墟,生意最为兴隆,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商场,驰名海内外。而此时,缅甸的翡翠源源不绝进口到广州来,为玉雕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使玉雕业得以迅速发展,最盛时从业人员过万人,主要集中在大新路、文德路、长寿路、文昌路、带河路一带。#p#分页标题#e#
二
广州的玉器翡翠市场逐渐成熟,也拥有了大批的固定收藏群体。与它相邻的香港,收藏市场较为内地更加成熟。喜欢文物艺术品收藏在香港的富人和文人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香港地区文风之盛,始自宋元,鼎盛于明清,繁荣至近现代。香港的民间玉器收藏可能是全球华人社会里最为丰富的了,尤以“敏求精舍”最为出名。1960年,胡惠春发起成立文物收藏鉴赏家组织“敏求精舍”,汇集了包括建筑师、会计师、律师、医生等各个行业的精英。“敏求精舍”成立至今的近 50年里,在世界中国文物收藏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一直是联系内地与港、澳、台及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家的重要纽带。曾任“敏求精舍”主席的钟华培和关善明,都是香港著名的玉器收藏家,分别著有《熙犀藏玉》和《关氏藏玉》。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千祥云集:中国吉祥图案文物•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在香港艺术馆举行。展品包括书画、玉器等各个门类,总数达220多件,蔚为大观,显示了香港民间收藏的强大阵容。
广东是我国的文化大省,又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改革开放的最早地区,有众多的民间古玉收藏爱好者和藏家,玉器交流活动也日趋活跃。2006、2007和2008年,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藏玉精品展”分别在深圳、广州和佛山举行。主办方希望利用广东省这个古玉器文化研究载体和交流平台,推广传统玉文化,使广东地区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每次展出的古玉器数量近200件,历史跨度大,从新石器时期到现代,达8000多年;覆盖地域范围广,以新石器时期古玉器为例,包括了陕西甘肃地区的齐家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良渚文化三大块中华新石器时期文明遗存的古玉器。内涵丰富的古玉器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艺术成就与文化思想等。这些藏品都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精心挑选的古玉器珍品,得到了多位国内知名古玉鉴定专家和多位有丰富经验的民间鉴藏家的仔细研究和鉴定,有的古玉器经过多次研究反复审核才做定论,并做了精辟的评介说明。这三次玉器展可以说是一次了解中国古玉历史的大学堂,对广东省民间古玉器研究与收藏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广东的民间古玉器收藏掀起一个新的热潮,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展览还让让广东的玉器藏家接触到了亲身实践的机会,欣赏到更多古玉精品,进一步了解中华玉文化,把对古玉收藏知识的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广东的玉器市场更加成熟,也有更多的古玉爱好者积极参与到古玉收藏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