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历史剧中,尤其是秦汉为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常常会看到皇帝上朝时,底下文武百官列队殿前,一呼百应,右手中举着齐眉的玉牌,这个玉牌就是玉圭。最初,石斧和戈是古人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和狩猎武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过非常大的作用。在石器时代结束后,人们仍以留恋和崇拜的心理来看待先祖的遗物。在神权政治和观念形态转变的作用下,石斧和戈的形态便渐渐移向了专门的礼器造型——圭。玉圭作为礼器,同时也是天子和大臣身份地位的象征,是古代帝王、诸侯及高级官员们在官场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时拿在手上的一种玉器。古代的圭有两种形状:一种是下端上端都平直,另一种是下端平直上端尖,均为长方形。上端是平头的,与石斧之形相近,称“平首圭”;上端尖锐呈三角形的,与戈的顶端相似,叫“尖首圭”。按照玉圭的发展演变过程,笔者根据年代来分析其时代特征和典型器物。
新时期时代玉圭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人面纹、兽面纹或鸟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玉圭,就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玉制礼器。长21.5、宽6.5、厚0.2厘米。玉质黄色,有褐色、黑色斑痕。体扁薄,呈长方形。弧首无锋芒,端刃外弧,首部两角略圆成弧形,刃钝。平背,一端穿一圆孔,孔端窄于首部。此圭与吴大瀓《古玉图考》中著录的琬圭相似,似为殷周“柄形饰”的祖型。
夏商周玉圭特征
夏代玉器的玉钺、玉圭同龙山文化有直接的联系。夏代玉圭沿袭了龙山文化玉圭的遗风,均为平首形,呈扁平长条穿孔状,钝端穿一孔的多光素无纹,穿双孔的孔旁有阳文横直线或细阴线刻划的菱形四方连续式云雷纹装饰。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三区二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二里头玉圭(图一)为典型的夏代礼仪用玉,长17.4、宽4.4、厚0.6至0.8厘米。玉质牙黄色,上有褐色、灰白色沁斑。器呈扁平长条形,通体磨光,两面刃,近钝端穿二孔,两孔间饰弦纹、带状菱形刻纹,上孔上端的一面有三道朱条纹。
图一:夏代 二里头玉圭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妇好墓槽纹玉圭(图二)为商代晚期礼仪用玉。长22.7、宽3.8至4、厚0.9厘米。玉质深绿色,上有棕黄色沁斑。器呈扁平长条形,刃宽端窄。端部平,靠端中部有一圆穿。刃厚,转角圆润。圭身两面分别琢刻竖直阴线槽纹八条,中间六条两两紧依,靠端部又琢以四条横行线,两两相依。此种形制的圭与《古玉图考》著录的“琬圭”相似。
图二:商代晚期 妇好墓槽纹玉圭
到周朝时,西周玉圭一般为尖首长条形,圭身素面,制作精良。这时候的玉圭已经作为权利的象征出现。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天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圭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如“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历史上讲多次记载孔子手执玉圭的场景,玉圭的角度不能高,也不能低,要屏住呼吸,恭恭敬敬,诚惶诚恐,走路都要保持一条直线。因为玉圭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征,另外,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所以史记记载:“王执镇圭,尺二寸,公执恒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五寸”,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陕西省扶风县黄堆村25号西周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馆扶风黄堆素面玉圭(图三)为西周中期礼仪用玉,器呈尖首长条形,左圭两面平整,中部似残断,右圭中部起脊,底部似残断,两器均通体磨光,光素无纹。#p#分页标题#e#
图三:扶风黄堆素面玉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