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度引起海外舆论广泛关注

2012-02-12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青年报
随着中国政府表示正在研究和评估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稳定机制更多地参与解决欧债危机, 人民币国际化 问题再度引起海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多位美国知名经济...

随着中国政府表示正在研究和评估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稳定机制更多地参与解决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度引起海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多位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对此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将经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转变过程,在此期间,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各界需理性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有望十年内成国际储备货币

  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然而,人民币却是全球六大经济体所发行货币中唯一没有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货币。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终是否会赶上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美国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资深教授、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金融研究处和中国处负责人普拉萨德日前作出预测:“在今后10年时间里,人民币将成为非常接近于可自由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但他同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会经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普拉萨德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人民币也在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间的流通,包括允许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结算,放松以结算为目的的人民币跨境汇款管制,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同外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掉期业务(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编者注)等。但是,普拉萨德认为,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资本项目管制和人民币的不可兑换性;二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对薄弱和滞后性。

  普拉萨德称,尽管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将是限制人民币获得储备货币地位的主要因素。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也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中国整体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扩大内需,增加进口,提高国民收入以及健全金融市场等很多问题密切相关。

人民币国际化将是双赢局面

  随着人民币逐步向国际储备货币过渡,人民币是否会超越甚至取代美元的地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普拉萨德认为,人民币将在未来5年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组成货币之一,10年内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影响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不会取而代之。普拉萨德表示,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欢迎并且需要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美联储原副主席、英国央行金融委员会委员唐纳德·科恩强调,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科恩表示,一些美国政客对人民币问题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希望人民币尽快走向国际化,实现可自由兑换,从而有助于促进美国对华出口。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人民币一旦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会取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进而威胁到美国的全球霸权。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对美国和国际金融体系有利。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交易货币和储备货币,虽然不可能解决所有经济难题,但无疑将有助于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因此,美国应该积极支持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从而实现中美双赢。

  科恩同时指出,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在享受便利和特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代价。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所获得的利益与义务并存。

美国不应将人民币问题政治化

  一段时间以来,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总统大选政治升温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指责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声浪此起彼伏。部分美国国会议员极力推动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