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这是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在流通领域中具有的职能。然而,当抛开作为法定货币的角色,而作为一种艺术品和文物的人民币,又发挥了另一种特殊的职能——供人们收藏与欣赏的职能。
人民币的收藏与欣赏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欣赏功能 不论是人民币金属币,还是人民币纸币;不论是普通流通人民币,还是纪念性流通人民币;不论是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还是现实流通的人民币,其图案不仅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图像,也有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国卉名花,还有传统的中华民族图案,这些艺术图案都是经过著名的艺术家群体反复揣摩、精心设计的,它们都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人民币身上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因此,人民币具有艺术欣赏功能。
2.普及知识和教育功能 从各套人民币票面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使人们受到各种教育。从人民币人物图案上可以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例如第三套人民币中的1角券正面图案,反映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四套人民币通过不同的人物图案,反映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体现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以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政策。从人民币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图案上可以了解我国山川秀丽、人文古朴的民族风貌,从而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从人民币花饰图案上可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花和民族传统文饰,如硬币上的牡丹花、梅花和菊花,以及纸币上“凤凰牡丹”、“仙鹤松树”、“绶鸟翠竹”等民族吉祥文饰,这些都是我国需要继承和弘扬的传统文化。从人民币上的轮船、火车、汽车、飞机、收割机、桥梁、水电站等图案可以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情况,这些图案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成就。人民币上不仅有上述各种精美的艺术图案,而且作为我国的法定通货,票面(币面)上均印有或铸有国徽(第一套人民币诞生时因国徽还未设计故未印国徽图案),硬币上还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这些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表明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同时也时刻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另外,从人民币材质、印制等方面,也可以了解有关水印、油墨、印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小小人民币,知识大世界。人民币流通的全国性,决定其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宣传品,具有任何一种宣传媒介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因此,人民币的普及知识和教育功能是不容低估的。
3.史料和文物价值功能 人民币从开始发行使用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在这50余年中,国家和人民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人民币不但是当时经济的反映,更是我们国家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历史见证。它是50余年的经济史,更是50余年的社会史。我们在收藏人民币过程中会发现,每一套人民币的诞生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技有密切关系,人民币的票面图案设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风貌,其印制质量反映了当时的印制技术和工艺水平。因此,从诞生和流通于不同时期的人民币票面上,就能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例如,从第一套人民币票种多、版面杂、面额大、设计思想不统一、印制工艺上的多样性以及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等特点,可以反映其诞生年代的战时性;从诞生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上的交通、农业、机械、钢铁工业等主景,可以反映当时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科学技术新成就。从票面看,戴草帽、扛锄头、挑筐篓(1962年版1角券)是当时农民的标准形象;拖拉机(1960年版1元券正面)、装卸机(1960年版5元券背面)、机床(1960年版2元券正面)是当时物质文明的象征;井架(1960年版2元券背面)、大桥(1962年版2角券正面)是当时现代建设的带头产品。通过这些人民币实物,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情况、风俗人情,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
4.保值增值功能 随着人民币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些停用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和限量发行的金属流通纪念币越来越少,受价值规律作用,这些人民币价值直线上升,并随着时间推移,增值潜力越来越大。例如第一、二套人民币和金属流通纪念币,其市场收藏价值已超过其面值数倍,有的甚至数百倍,就连刚刚退出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币也都增值数倍甚至数十倍。因此,人民币作为收藏对象,具有明显的保值增值功能。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必将更加丰富多彩,这必将推动新一轮群众性的人民币收藏热潮的到来。人民币的艺术性、知识性、史料性和娱乐性在全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也必将发挥它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