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的银元发展历程映衬着中国晚清货币政策的进与退,每一次断档也刻录着一次历史的颠簸。了解造币史和造币厂的变迁过程,不仅可以理解银元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会对不同时期银元的种类,成色,龙纹特征,齿边特征等方面提高认知。现在的北洋造光绪元宝收藏空间非常的大,对泉友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收藏机会。
北洋机器局于光绪二十二年底开制银圆,根据海关报告记载,该年所造银币“计一圆3000枚,五角2500枚,二角12500枚,一角5000枚,半角7000枚”,年底已发行。次年中旬英文《京津泰晤士报》曾报道初期所造大小银圆乃当军饷发放,但一圆主币因成色不足而遭钱庄拒收,随后又刊出被收回重造,因此原本产量不多的北洋造光绪二十二年版系列银圆就更加稀少了,存世量更是屈指可数。
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造壹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准许各省仿铸西式银币,时任北洋大臣的王文韶令北洋机器局试铸银币,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铸造了一套主币以圆为单位、面额为壹圆、伍角、贰角、壹角、半角五枚一套五等币值的银币,系北洋机器局的初铸银币。该套银币成色不佳,铸额甚少。但该套银币打破了中国历代以两钱纪重的习惯,是我国第一套以圆计值的流通银币。
北洋是现在天津地区的旧称,在清朝时被称为直隶省。北洋机器局又名天津机器制造局。简称“天津机器局”。官办军用企业。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设于天津。初名“军火机器总局”。开办经费二十余万两,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九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兵工厂,由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等人于1867年创办,1870年由李鸿章接办。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建附属于北洋机器局的机器铸钱局(宝津局),铸造机制铜钱,铸币设备部分来自北洋机器局,部分从英国进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准许各省仿铸西式银币,时任北洋大臣的王文韶令北洋机器局试铸银币,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铸造了一套主币以圆为单位、面额为壹圆、伍角、贰角、壹角、半角五枚一套五等币值的银币,系北洋机器局的初铸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