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通宝钱是货币史上铸造数量最多的钱币之一,钱文由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时称“八分书”,即笔意篆二隶八。有趣的是,有的“开元通宝”钱背铸有明显凸起的月纹,究为何来?迄今史书上并没有发现证据确凿的记载。历代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探究,也都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给后人留下一个不解之迷。梳理一下的话,对月纹的解释主要有如下说法。
一是甲痕说。
持此说的人认为,在正式开炉铸造“开元通宝”,依例向皇帝呈送蜡样进行审定,一旁的某皇后在取看蜡样时不小心把指甲痕留在蜡样上。有司不敢擅自更动,遂在铸钱时把甲痕也铸在了钱上。
二是炉别标记说。从当时钱币铸造工艺程序来看,即使真的在蜡样上掐出指甲痕,应为下凹的阴文,经制模后铸造的铜钱上也应当是阴纹,但现在所见的唐开元通宝月纹均为凸起的阳纹。因此,所谓的“甲痕”说也是不攻自破的的,均为附会之说。
还有一个现象,古钱币上的月纹,不惟开元通宝独有,唐乾元重宝、南唐会昌开元、史思明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后周的周元通宝等,都曾在钱币背面出现过月纹,更证明月纹不会是出自某位皇后之手,最大的可能就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成为当时钱币铸造的一种装饰时尚。
至于开元通宝“月纹”到底怎么来,现在还没有具体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