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清末民国时期,铸行了不少机制
铜币,时间离现在较近,这给贼伪制假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鉴于民清有些品种的铜币存世量大,收藏门坎儿不高,因此拥有较大的普通收藏群体。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背景情势,民清机制铜币(也包括银币),制伪猖獗甚于
古钱币,不少初级藏家上当受骗屡屡发生。对于这种情况,余以为,制伪在中国历史悠久,不必去过多再说。而真正令人唏嘘的则是打着有钱币鉴定资格旗号的某些拍卖公司,抑或知假拍假,抑或鉴识水平极差而将假当真上拍,为赚取送拍人的图录费来者不拒。更有甚者,在打着鉴定水准一流或者某种品牌优势的掩护下,刻意将关系户之伪品上拍,并且获得成交,欺骗买家或者虚拟成交,为伪品涂脂抹粉,先造舆论,以便后续再行上拍!最终引诱终极买家上钩。
清末民国时期,处于中国货币形态前所未有的改型时期,即机制币取代方孔钱。期间,铸币种类繁多,尤其是试铸币很多,一个政治上和经济社会上都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断改型试铸不同钱币,是当时的一种特征,或者说也是必然。正因为此,导致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铸币在试铸后又停止,有的少量试铸即又回炉融成铜锭。这样的结果,是导致有少量的试铸币流出社会,逐渐随着时间推移和数量本身的稀少而成为珍稀币种,收藏价值很高。
然而,众所周知的原因,正因为其珍稀,这些试铸币最终也成了伪仿的重灾区。不断的伪仿,不断的技术改进,几乎可以乱真。加之一个瓶颈原因,即这些珍稀试铸币,因其存世量实在很少,看过真币并对其特征能有所把握的人其实凤毛麟角。不少所谓鉴定师、专家,实际上从未上手过真品,不知其貌,更难知其某些特征细节。此导致中国当今文博收藏界之一大奇观——伪作伪鉴,一对孪生怪胎,霸占了几乎大半壁市场交易的江山。
对此,尽管余等批判力微,对某些问题,还得凭良心,既然自己知晓,不必自藏方法,当以共享之方式,有所揭露和辨析批判,以便更多的爱好者不至于上当受骗,众人拾柴火焰高,终究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就是历史演进的必然,无非需要时日而已。
以下,我们展开辨识。先说上面图照本品,此
大清铜币乃大清朝最后一年即宣统三年之试铸铜币之一。因清王朝被推翻而在试铸后尚未正式颁行即因宣统帝退位而停铸,故存世量极其有限,属于清代铜币中的珍品之一。察,百余年来,本品已经形成较浓厚的酱红色包浆,其红铜不纯,铜质略偏黄。铸制上看,钱文凸起感强,且文字笔划呈现凸起圆滑,个别字个别笔划反而较弱(如宣字最后一横),龙纹凸起感较一般,有起伏,此乃机制试铸币之必然现象。试铸,具有试机试模的过程,故其品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定是精整清晰到家。事实上某些机制试铸币会因冲床压力的调整,而在出币中出现一些冲压深浅不一的产品。这样,我们便会在银币铜样或者铜币试铸币中看到一些深浅不一定之纹饰字口现象,此才是真正的机制试铸币。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些极其精整,纹饰字口高凸的钱品,反而多不是那个时期的原铸产品。所谓历史的技术局限性,其实是很难仿的,便是这个道理!
此外,清末铜币,只要其未入土,则不会形成古钱币般的所谓红斑绿锈。但是,其有两个必然特征,未入土之传世品铜样币或者铜币,要么生成可直接见铜色但绽放五彩色之包浆;要么生成一层酱红色包浆。总之,百余年无论你放在地上什么地方,空气的氧化作用,必形成包浆,尽管深浅或者色调可能不一。
再者,我先前在民国开国
纪念币五文辨析一文中已经提到,机制币铸制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所有的汉字或者英文字母,均会以币圆心为中心,呈扇状分布,每个字的中心延长钱均会对准圆心。这是机制币最重要的一处细节,是在雕模时特别注意到的一项技术要领或者说质量标准之一。只有这样围绕圆心扇形布局出来的文字,才会给人协调的眼感,才不会显得视觉上的别扭之感!!
这里,为首先以此五文币中的两个字布局为例,举要说明。上图,我们看到所有的汉字,其中心线均是对准圆心的,以“年”字为例,其字中心延长线正好对准圆心。经测量,其它字也是一样。这是一个特征。另外之一个特征是,“二”字,正好处于圆上下中心的中间。同时,下面“换”和“银”两字,正好等距排列于圆中心竖线两边。整个币,文字排列自然,眼感无别扭之处。
温馨提示:钱币收藏是一种文化传承,收藏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热爱收藏的藏友欢迎加入钱币收藏交流,为大家提供
交流、鉴定、回收、估价服务。实时行情变化一手资讯信息!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