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空首布是先秦四大钱系之一布币体系的分支。西周末始铸,春秋晚期以后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废止。
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买更贵重的东西,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
借过,我去买个馒头 - -!!
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东周后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国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
退后退后,朕要作妖
空首布大致分为三种:
耸肩尖足空首布
指布币的两肩向上耸起,并与币身中线成一定的斜角,下端尖锐,头部又有一个空腔,所以叫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肩弧足空首布
平肩又称"方肩"指布币的两肩为平直状,弧足指布币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
斜肩弧足空首布
布币的两肩部向外倾斜与币身中线呈现一定的夹角,弧足指布币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斜肩弧足空首布"。
空首布分原始、特大、大、中、小五型,百克以上原始布既是农具又充当称量货币。产生于春秋中期的特大布比原始布轻,已失去生产功能并脱胎于称量货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种高值大钱,可同布帛等实物货币和贝币等低值小钱并用,直接进行等价交换。
同时,它也是向早期定型的空首大布演变的过渡形态。特大布之后的空首布也可称广泛应用型空首布,它们各自兼容了特大布形制的部分特点,已向平肩、耸肩、斜肩三类布分化,逐渐由大变小,由重变轻,形制趋于固定,铸量渐多,流通变广。平首布支系、圆首布支系皆由空首布演变而成。
但空首布在流通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例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锐的肩和足,既容易伤人,又不便于大量携带和存放,当其普遍流通时不利的因素也越发突出,后来,布的体型逐渐变小,而且有文字出现,"布币"正面铸有一个至两个文字,有数字、有干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这种大面额的货币,交易起来就方便多了。周王朝属下的各诸侯国也纷纷效仿,到了战国时期,一些主要诸侯国如:韩、魏、赵、燕、楚等都铸行"布币"。
看外面,那是朕为你打下来的江山
后来空首布的体型逐渐变小是为了便于携带,与后世钱币的减重不同,在那时减重不影响作价,所以,空首布的体型可以自由的改进变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