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通宝有什么历史故事 为何明朝没有“元宝”
洪武通宝钱币的钱背穿右各有一钱、二钱、三钱、五钱和一两等纪重文字。规定百分之百用铜,生铜一斤铸小平钱一百六十枚,折二钱八十枚,折三钱五十四枚,折五钱三十二枚,当十钱十六枚。当时一斤为十六两,钱如其重。当十大钱则除穿右记重一两外,穿上加铸“十”字以记值。
四类洪武通宝钱中,仅背记重钱为大中通宝钱所无,应是洪武二十一年恢复五等钱制,“诏更定钱样”所铸新钱应当肯定,朱元璋推行洪武通宝纪重钱,从而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结束了元末以来的混乱状态,洪武通宝钱币对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代钱文不称元宝,因为朱元璋的名字中有“元”字,要避讳,所以自大中钱到永历钱,不论大小,都称通宝。
由于铸局不同,所铸五等钱径重大小皆不一,即使同局所铸,亦有差别。各等钱铸额大小与存世量多寡亦相差甚远。如:洪武通宝钱币背京小平与折二;背桂三、桂五;背广三、广五记局名钱与背穿上三记值钱,皆极罕见。此外,背京当三、当五;背鄂五等钱;背济小平、折二、当三、当十;背桂二、桂十;背二福、三福;背大字五福;背广、广二、广十;背北平折二、当三、当五、当十;背豫折二等记局名钱和素背当三钱、背穿上五记值钱等品,亦属罕见或较罕见之品。
洪武通宝有什么铸造背景 明朝初期有什么变化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
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纸币,规定大明宝钞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值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明朝为推行纸币的流通,当年就停止了中央及各地方钱局的铸钱。到第二年全部停铸铜钱。
明朝洪武十年,又恢复宝源局与各省钱局铸小钱至洪武二十年后又停铸。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直到明宣宗宣德末年,历时长达四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