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是我国古代法定的流通货币,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自东汉开始流通,明清时期走向成熟,真正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在中国古代的货币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今天,我们便一起来了解和认识银锭。
在此之前,可能不少人对银锭的价值认识并不算深刻,在清朝1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50到220元人民币,而在明朝中期则可以兑换成600到800元左右,而在北宋朝时期兑换的人民币则更多,大约是600元到1300元左右,而唐朝兑换则高达2000到4000元左右。之所以朝代越早兑换越多,那是因为当时的银锭并不是法定货币,银子在价值较为高昂,是硬铜币。直到清朝的时候,银锭才真正发展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定货币。
在国内,真正的银锭是由白银为材质,所以颜色上较为单一。而且,受到制造条件的制约,银锭的气孔多呈金黄色,整个银锭的外色是雪白的,即使长时间埋在土中,氧化情况导致表面出现银锈,但整体上色泽依然比较柔和,表面的银绣灰色明显。至此,藏友们可以通过银锭的外色来判断银锭的真假,市场中不乏有利用颜色差制造出镀银伪锭,表面显得黯淡无光,可这样的伪造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时间一长便会产生红色、黄色或者黑色。对此,藏友们只需利用好这一点,多留心观察即可。
另外,在收藏的过程中,很多造假者通过参杂各种金属材质,改变银锭本身的材质,从而达到或者满足真银锭的质量。这种情况藏友们要进行多重分析。一是看是否具有痕迹,通过填充或者弥补的银锭很多时候会留下痕迹,这是真银锭不会出现的;二看手感,即使是同样质量的银锭,真假相互之间手感并不相同,很多细微的感觉就能够鉴定出真假;三看外形,银锭在很多时候都是浑然天成的,通过漏补等情况的假银锭外形都有一定的差距。
细节决定成败,在收藏过程中细心将决定着收藏和投资银锭价值。为了更好的收藏,笔者认为,做好银锭的收藏一要细心,银锭不同于其他钱币藏品特点鲜明,它的造型没有官方的限定,形式多样,细心决定着收藏银锭的效率;二要谨慎,这是收藏没一件藏品都必须做到的。
温馨提示:钱币收藏是一种文化传承,收藏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热爱收藏的藏友欢迎加入钱币收藏交流,为大家提供
交流、鉴定、回收、估价服务。实时行情变化一手资讯信息!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