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金属铸币自秦以后,基本上就是圆形方孔的形状,除王莽时期以外,很少例外,但宋朝却铸行了一种长方形的钱币。
关于宋代钱牌,南宋后期人吴自牧记述道:“朝省因钱法不通,杭城增造锱牌,以便行用。”(《梦粱录·都市钱会》)他所讲的钱法不通。是指南宋后期因纸币贬值造成的货币危机。当时铜钱稀少,纸币在人们心中失去威信,而且会子大面额的多,小面额的少,不便使用。据时人吕午记,民间“或为纸帖子,或为竹木牌,或作五十文,或作一百文,虽不可通行,而各处(按指本地区)行之为便”(《左氏谏草·戊戌年四月二十四日奏》)。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官方下令“严钱法,禁民间用牌帖”(《宋史·度宗纪》)。可能官方禁止民间牌帖的同时,又从民间行用牌帖中得到启发,就铸行了钱牌。吴自牧记钱牌是锱(铝锡合金)质的,元朝人孔行素却讲钱牌是铜质的,他在《至正直记·铜钱牌》中讲:“宋季铜钱牌,或长三寸有奇,阔一寸,大小各不同,皆铸临安府三字,面铸钱贯,文日壹伯之等之类,额有小窍,贯以致远,最便于民。近有人收以为钥匙牌者,亦罕得矣。”他生活的时代距南宋后期接近,记述得颇为具体,是可信的。
从现在存世(包括近年出土的)的钱牌看,钱牌有铜、铅二种,铜质的有弧顶、弧底、纯长方三种。牌面有“临安府行用”五字,牌背有纪值的文字,分为“准贰伯文省”、“准叁伯文省”、“准伍伯文省”三种。铅质牌比铜质牌小,面额有一十文、二十文、四十文等。近年又发现一种面额以会子为准的铅质钱牌,正面有“和州行用”“使一”六字,背面有“权宜”“准拾捌界贰伯”八字,和州属淮南,行用铁钱、淮交,也行用东南会子,而且以东南会子为贵,会子既稀少,大约就出现了这种代替会子的铅钱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