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作者是谁,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在一般倾向于:《管子》不是管仲本人的着作,而是管子学派一些学者的集体着作。至于具体是哪些人的着作,则又是个悬而未解的问题,甚至这些撰写者是哪个时代的人及是否为同一时代的人,也有许多不同见解。《管子》有些篇是专门讨论轻重理论的,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轻重诸篇”。一般认为它们撰写年代较迟,但迟到什么程度,也是众说不一,不过它们写成的时间,总该比西汉末年刘向把《管子》最终整理成书的年代要早得多。
《管子》中的轻重理论,其核心和出发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主张国家完全掌握整个社会经济的控制权。《管子·国蓄》对这一思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民之通施(通用物品)也,故善者(善于统治的人)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如父母。”这就是说,统治者要通过控制物质财富的分配,掌握每个臣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其中“执其通施”,下文进一步说明就是君主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货币。所谓“通施”,就是到处通用的货币。君主要多掌握货币,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轻重散敛(即贱时买入,贵时抛售),聚集财富。二是君主要“自为铸币”,即国君要垄断铸币权,自己铸币。
轻重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所谓“官山海”,它包括食盐禁榷和国家直接控制矿产品开采两方面。《管子·地数》提出,对有矿的山,要“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而控制矿产品开采,也就等于控制了币材的开采。
《管子》和《商君书》都被列为法家着作,《商君书》的经济主张,与《管子》在主张君主要实行经济上的专制方面是一致的。《管子》主张抑商,《商君书》也主张抑商;《管子》主张“利出一孔”,《商君书》也主张“利出一孔”,只是《商君书》的“孔”更狭小,仅限于“耕战”罢了。同样,《管子》提出“官山海”,《商君书》提出“壹山泽”,二者的实际内容是一样的。二书也有不同,那就是《管子》讲轻重散敛很多,而《商君书》虽也有涉及,却论述较少。所以,中国古人把《管子》、《商君书》中提出的学说合称为“管商之学”,这是颇有道理的。“管商之学”在我国汉朝中叶以后,在国家经济管理方面时常居于支配地位,对货币铸行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管子》中虽然提出了国家垄断开采矿产品和垄断钱币铸造的初步想法,但是论述还不够深入,说理还不够充分。对这些思想和理论的进一步阐述,是由西汉着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以及与他同时的贾山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