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币看瘦金体书法的流风余韵

2012-08-30 作者:Airmb_cang 来源:爱藏网
瘦金体瘦而不弱,挺而不僵,笔笔到位,自起自结,而体态宽松,中宫丰满,左右及下方疏阔,长画外扬,自有一番风致。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南宋、金元时期的部分钱币中...

  关于宋徽宗的瘦金体钱币,前面已说了不少,但犹有言犹未尽之感。下面再谈谈徽宗朝以外的瘦金体钱币。

  徽宗瘦金体的风韵情趣在于他用行书笔调作真书,将字的点画起止、转折形态置于贯气而富有提按顿挫的节奏变化之中。如直画的收笔处就势向右下方侧点,形成一笔斜画,常常还乘势再回勾以引出后一笔的起笔状态。横画也往往如此。其勾较长并有旋回之势,磔画明显中折右行,磔脚出以肥笔,收笔处提笔出锋。瘦金体瘦而不弱,挺而不僵,笔笔到位,自起自结,而体态宽松,中宫丰满,左右及下方疏阔,长画外扬,自有一番风致。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南宋、金元时期的部分钱币中,充分显示了瘦金体对钱文书法的深远影响

  南宋高宗的建炎通宝楷书和绍兴元宝楷书钱中均有被钱币收藏界称为瘦金书者。建炎通宝有背“川”字一种较为名贵,面文瘦硬不减大观、崇宁,翁树培大胆臆测说:这是徽宗手笔,大概当时从五国城写好后寄来的。

钱币收藏

  民国钱币学家张叔驯曾收藏有庆元通宝背“永”字的瘦金体钱和理宗绍定元宝当十瘦金体钱(张絧伯:《南宋瘦金体大钱二品》,见《泉币》第五期),两钱笔法飘逸,逼近瘦金,尤其“元宝”二字酷肖崇宁大观字风。张絧伯认为两种钱气味神韵若合符契,当是同时期文物,可能为一人手笔,其书法遒丽挺秀,庆元泉尤其摇拽多姿,这是制假钱者做不到的。

  金朝统治者学习先进汉文化不遗余力,特别是章宗完颜璟,书法以瘦金体为范本,直追徽宗。金朝钱仿制瘦金体的痕迹明显。象大定钱,楷书泰和钱均不失瘦硬峻美。金钱中有一种至宁元宝,是卫绍王时期所铸,轮廓类泰和折十,字体类崇宁瘦金,制作精美。钱币学家李竹朋、王廉生等不敢断其真伪,但方药雨力主其真,并赋诗赞之:

            卫绍王钱获其二,篆为崇庆楷至宁;
            谁云至宁崇宁改,如此烂言何可听。

钱币收藏

    元代民间仿制瘦金体中有面大观通宝背“半钱”者,但有其形而失其神。清代酷嗜元钱的胡石查曾收一枚面大元通宝背梵文的借范钱,大概是将大观的“观”字改成了“元”字。《药雨古化杂咏》云:

            元钱曾记石查储,安得梵文奇货居;
            模范大观当十制,现成三字瘦金书。

  明清钱中被称为瘦金体者有传为戴文节书的戴书咸丰(王荫嘉:《戴书咸丰质疑》,见《泉币》第七期)及一种宝河局咸丰通宝别品(张季量:《咸丰宝河瘦金书别品》,见《泉币》第十一期),但这些钱文是否因其瘦就该称为瘦金体,值得进一步讨论。

  也许是徽宗瘦金书风格过于独特,后世象金章宗那样甘愿当“书奴”的人并不多。但瘦金体峻整挺秀,署之钱文则谐调而美观,这是徽宗以后不断出现仿制瘦金体钱文的重要原因。大量铸行的徽宗瘦金体钱加上其它瘦金体钱使这种书体流布广泛。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