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货币太复杂了,有贝币,有刀币,还有布币。不但形状不一,而且大小相差也很多。钱上的文字和文意更是五花八门,有纪地名的,有纪国名的,有纪重量的,还有纪干支的等等。货币之间的换算也极繁琐,人们花钱买东西十分不便。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称王,各自为政,币制各异。不但各国家间经济交往十分不便,即使国内人民的贸易往来也很不便,经济秩序一度混乱。
公元前三世纪末,强大的秦国进行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关东六国——韩、赵、魏、燕、楚、齐,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发展国家经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条重要的改革措施便是统一货币。他废除了列国行用的刀币、布币等货币制度,以秦国的方孔圆钱为统一大帝国的法定货币。这种方孔圆钱是仿古代的一种礼器——玉璧而做的。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已最先使用了这种方孔圆钱。钱的正面有两个字,自右向左读为“半两”。“半两”是记钱币重量的。秦代半两是十二铢。然而,实际重量有许多都不足十二铢重,千差万别。但是不论轻重,钱上的文字都写成“半两”。这样,在人民币收藏中,“半两”就仅仅是一种名义了。
秦汉时期的半两钱对后世影响很大,西汉建立初年,仍仿照秦朝的“半两”钱铸造货币。汉朝初年的“半两”钱更加名不符实了,有的小如榆荚(榆树上结的圆形薄片状果实),经手破碎,不堪行用。西汉第一代皇帝——刘邦死后,他的妻子吕雉掌握了大权,深觉这种小如榆荚的半两钱不便行用,于是在她当权的第二年(公元前186年)重新铸造大“半两”钱。这种钱比榆荚形半两大许多倍,但比实际的半两重量要轻三分之一。当时叫“八铢半两”。吕后死后,政权又归于刘邦的儿子了,这个儿子叫刘恒,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汉文帝,他继承皇位后,又觉吕后时期的八铢“半两”大了些,便减重一半儿,称为“四铢半两”。这一下人们觉得方便多了,一直沿用了四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