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人民币收藏市场有一种较为奇特的钱币——二铢钱。南朝刘宋孝武帝时,铸钱名“孝建四铢”。当时国家经济困难,铜源紧缺,一些大臣向皇帝献策,建议把钱铸小,名曰“四铢”,实重二铢。这样既可节省铜料,也能解决通货紧缺的矛盾。这一建议却遭到了散骑常侍(规谏皇帝,以充顾问的官)颜峻的极力反对。颜峻认为:货币减重,就会刺激奸猾之人盗铸。私钱、劣钱充斥市场,就要扰乱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社会就会发生动乱。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通货问题,而且会使百姓更加贫穷,国家会由此而崩溃。孝武帝采纳了颜峻的建议,搁置了铸二铢钱的计划。恰巧,孝武帝病死,前废帝篡夺了权力。他一上台,便不顾众人反对,大铸二铢钱。企图以此来聚敛一笔财富。
前废帝铸的二铢钱,究竟是钱名还是重量?历代史学家、钱币学家关于“二铢”、“二朱”之争论,由来已久。一种认为所铸钱名系“二铢”;另一种意见认为:所铸钱“铢”字省文为“朱”,于是断定钱文为“二朱”。也有人认为钱文系“两铢”。争论不休,颇经时日。近代收藏界的奸伪之徒则乘隙投人所好,融铜翻砂,凭空捏造。其不知孝武帝时所议铸二铢钱实指重二铢之钱,非名“二铢”。传世有“两铢”小钱数枚,但缺乏出土佐证,很难令人信服。至前废帝刘子业时,所铸“永光”、“景和”亦皆系重二铢之钱,这更增加了人们对“两铢”钱确认的难度。物之显晦有时,1 998年12月,在重庆市忠县答井沟三峡库区考古时,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南朝宋墓里发现了与“永光”、“景和”钱并置的“两铢”小钱,真正揭开了千古之谜:即前废帝刘子业所铸钱有“两铢”钱名,其重量如“永光”、“景和”。这下平息了“二铢”是钱文还是重量的千古之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