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赏析】:
【故事出处】:
唐朝铸钱,始自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钱名叫“开元通宝”,取开辟新的纪元之义。但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李治当皇帝的时候,他想另铸一种钱,增大比值,让原来一枚小平钱变成大额货币。让人们交换时也有些新意。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高宗李治去山东泰山封禅后,于五月份铸造了一种新钱,名叫“乾封泉宝”,以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用。一投放市场,就受到百姓的抵制。因为乾封钱大小与开元钱几乎相当,但却要当十枚开元钱,自然要遭到百姓的抵制。一些文臣们见到这种情况,也对“乾封泉宝”持反对意见。但他们没有说是因钱币的当值过大,而是说钱文安错了位置。李治问大臣是怎么回事。大臣告知说:“‘开元通宝’‘元’字在穿下,而‘乾封’的‘封’字在穿右。非但如此,‘通’字变成了‘泉’字。官府铸钱是件严肃的事,不比流俗,怎么同流俗一样,这是不祥的。”高宗听后,深觉“乾封泉宝”铸行后,效果真不怎么好。以钱文“安错了位置”为由,第二年就下令收回“乾封泉宝”,不再流通。收回的乾封钱熔化后再铸成“开元通宝”。但已经流向社会的再也无法全数收回了,在社会上以一当一与“开元通宝”同时行用。至今仍能见到这种钱文“安错了位置”的钱,它早已成为比较珍贵的钱币文物了。
(更多关于古币故事的文章请参考http://www.airmb.com/guquanyua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