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济交往频繁,各国的商品经济都有较大发展,扩大了货币流通数量和流通区域,货币使用者的社会阶层局限性被突破,一般市民百姓也参与货币经济,各诸侯国都先后铸行了本国货币。平首布是流行于中原地区的货币,其首部已取消銎,在形制上已摆脱与农具的联系,成为像铲状的物品,尺寸由大变小,只能用于货币流通。平首布按形制的差异可分为釿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锐角布、燕尾布等。
(l)釿布
釿布是战国时期魏国铸造的。其体形较大,裆圆,分平肩与圆肩、有郭与无郭两种。按铸文多为“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如“安邑二釿”通长65毫米,足宽40一43毫米;“安邑半釿”通长44毫米,足宽30毫米左右。背多数无字,有的“安邑二釿”、“安邑一釿”背铸有“安”字。“安邑”是魏国的城邑(今山西夏县)。布中还有另外两种,即“阴晋’、“晋阳”等。
(2)方足布
方足布是战国中晚期,韩、赵、魏、燕等国铸行的。
有大小两种,大者重8.5-13.5克,铭文有“戈邑”、“梁邑”、“安阳”等,是魏国的铸币;小者是赵国、韩国、魏国、燕国的铸币,体小而薄,档方,都是“半”布钱,俗称“方足小布”,通长39一48毫米,足宽24一27毫米。如韩、赵、魏的“宅阳”、“安阳”、“皮氏”;燕的“恭昌”、“阳安”(旧称阳)。燕布束腰较深,背多铸有“左”“右”等字。
(3)尖足布
韩魏赵三家分晋后,赵国继承了晋国的货币形式,铸造耸肩尖足平首布,其特征是耸肩、方裆、尖足,少数肩稍平。分大小两种,铸文为“一”和“半”二等制,俗称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大布如“甘丹”(邯郸)布钱,通长85毫米,足距43毫米;钱面模铸城名,背铸数目字。小布如“武安”、“晋阳”等布钱,通长44一55毫米,足宽24~28毫米,钱面也是模铸城名,少数是城名加上“半”字,半指“半釿”,钱背也铸数目字。
(4)圆足布
战国中期,赵国铸造发行了圆足布,其特征是圆首、圆肩、圆裆、圆足。有大小二等,即“一”与“半”布钱。如“蔺”字圆足大布通长74毫米,最宽38毫米。“离石”圆足小布通长51毫米,最宽约28毫米。“蔺”、“离石”是城名,背铸有数目字。
圆足布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品种,即在布身铸有三孔叫三孔布,其主要特征是圆首、圆肩、圆裆、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个圆形穿孔,分大小二等,大者背文“一两”,小者背文“十二铢”(即半两)。一两大布通长72毫米,最宽约38毫米,重约15.8克;半两小布通长52毫米,最宽约27毫米,重8.2克。以铢两标明币值是秦钱的特征,钱文模铸城名是三晋布钱的特征。
据此,古钱学界定三孔布为在秦占领的布钱地区出现的铸币,或谓中山币,待考。三孔布是先秦铸币中的大珍品,是殷实大藏家追逐之物,出土极罕,近年有不少伪作。
(5)锐角布
锐角布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铸币。平首,顶端左右突出如双角,平肩,方足,方档或∧形档,有大小两种。大布以“涅阴”为例,通长72毫米,最宽约45毫米,重18.6克左右;小布以“垂”字布为例,通长约51毫米,最宽约31毫米,重9.7克。锐角布存世较少,大布仅有铸文为“涅阴”、“洮涅阴”、“卢氏涅阴”3种,小布仅有铸“垂”、“谷(或释公)”字的2种;此外也有一面模铸“垂”字,另一面模铸“谷”字的。1985年河南淇县出土74枚“谷”字锐角布钱。
(6)燕尾布
燕尾布又叫旆(pèi)布,和连布一样都是楚国北境的地区铸币。燕尾布呈长条形,平首平肩,下垂燕尾状两足。正面模铸“旆钱当”,旆或释为殊,即当一大钱;背文“十货”,标明旆布一枚值蚁鼻钱十枚。旆布通长98毫米,最宽35毫米,重34.5一40克。
连布形如两枚小布一正一倒,四足相连。面文“四钱”,背文“当”,即四枚小布或两枚连布当旆布一枚。通长80毫米,最宽约20毫米,重7.5克左右。旆布能见,市价在1500元左右,连布甚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