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有自己一套独立的铸币系列。
曹魏立国后,以前一直认为是使用两汉旧钱,并一度“以谷贵,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似乎没有铸币。试想曹魏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一方,雄踞中原富庶之地,怎么会没有充足的货币供百姓流通。河南省钱币学会的“曹魏五铢课题组”经过十余年的科学发掘、考证研究,已经确认曹魏不但用旧钱,自己也铸过五铢钱,这种钱的特征是“压金压五”,与汉五铢相似,面有外郭无好郭,背内外郭俱全,其钱体似未曾加工锉磨,故边沿留有溢出范腔的余铜,面文“五”字的右侧,“铢”字“金”旁的左侧分别被钱的外郭侵压。这种“压五压金”钱式之形成,主要是受东汉末年铸无郭五铢的影响,但已有所改进增益,变无郭为有郭。“东汉末期货币减重,曹魏五铢是在一个特殊时期重新调整的货币”,“继承了东汉晚期铸币的风格”。曹魏五铢亦有减重现象,如它的阳文铜范中钱模的直径从22毫米、20.8毫米、20.6毫米、20.3毫米依次递减。
刘备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建安十六年(221)刘备率军人西蜀,建安十九年(224)取成都,因军用不足,采纳尚书刘巴之策,铸值百五铢。第二年又在益州犍为郡的地方铸钱,称犍为五铢,即背面穿左添铸一阳文“为”字。这是方孔钱第一个铸有地方名的钱。初期的值百五铢钱径在26~28毫米,重8一9.5克间。刘备另外还铸过太平百钱、定平一百、值百等减重小钱。
对于太平百钱是由谁铸造的,以前曾有东吴钱说、蜀汉钱说、晋初平蜀钱说、刘焉父子钱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1980年4月,在成都市营门公社的一次发掘,使这个疑案终于得到解答。这次发掘在出土大批“太平百钱”的同时,出土了一件铸造“太平百钱”的工具—“太平百钱”铜铸母范。铸钱工具一般只有在铸钱地才会有,而且又与“太平百钱”在一起出土,以此可断定当时四川成都境内曾铸造过“太平百钱”。经专家论证,从地点、时间上“当时惟一能够在四川成都境内铸‘太平百钱’的只有刘备父子的蜀汉政权”。太平百钱的钱文是篆隶二体,有多个版式。有一种隶书写作“大平百钱”,因古时“大”、“太”相通,故亦可读作太平百钱。篆书太平百钱在一种篆太的版式中,“百”字书写奇特,首笔横划两头向上弯曲,类似金剪篆,俗称“鹿角太平”。另有一种钱文为“世平百钱”的,看来制词者深谙经训,有心而为之,因为古代“太子”也称“世子”,“古天子,诸侯之嫡子称为世子,‘所以名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绝也”’。今将其“太”字引申为“世”字,真是意在言外。初铸的世平百钱与太平百钱厚型,背面均有水波纹饰,重达8克余。此类钱甚是稀见,尤其是世平百钱更为少见。
虽说刘备铸了不足值的当百虚钱,然与东吴之大钱相比,那可谓小巫见大巫了。东吴孙权铸币,有史可查的是孙权正式称帝7年后。嘉禾五年(236)春铸大泉五百,赤乌元年(238)再铸大泉当千,但今传世实物还有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
大泉二千今已不算太少见,然大泉五千仍是寥若晨星的名珍大品,据《中华珍泉追踪录》所载,存世仅有7品。目前发现最早的大泉五千实物,是1912年修筑杭雨铁路时在上虞县境内出土的,为上海古钱藏家程文龙所获,当年曾被誉为海内孤品,令“同人羡且妒,谓足为东南藏泉家之冠”。程文龙先辈获此钱后,不但将自己的号改为“吴泉”,还把居舍命名为“大泉五千之室”,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程氏去世后,该钱被浙江吴兴籍沈子搓收藏,后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1936年,戴葆庭先生在故地绍兴亦获一品。据戴记述,“似较精于程君一品”。这是第二品发现,建国初人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该钱曾于1992年在馆内展出,通体铁黑色,由于出土于沙坑,无一点坑垢,钱文清晰。
对孙吴铸钱,近代专家学者还有一个疑惑:刘备铸钱在称帝以前,孙权却在称帝以后很久才铸大泉,且不铸则已,一铸就是当五百的大泉,这在中国的货币史上是空前的。所以有人对近年发现的比王莽的大泉五十大,泉字中一竖不断,形制与王莽钱有异而酷类孙吴钱的大泉五十,认为应是孙吴早期铸币。笔者曾在1995年遇见过一枚,这种大泉五十,径36毫米,重,3.6克。为孙吴钱制承袭王莽钱又一例证。由于孙吴钱的不断贬值减重,所以此类初期铸的大泉五十数量不多,即使是进人流通的也会不断被官、私回炉熔铸成减重钱,或者加大面值。而大泉五千终因折值过高,人间患之,因而这二种钱均为稀见之物。
根据史书记载两晋政权并没有铸钱,只说西晋时使用的是曹魏旧钱,当然也包括两汉与蜀汉之旧钱。到了东晋,主要用孙吴旧钱,同时,在吴兴沈充铸了小钱,后人叫作沈郎五铢,但不知这种小钱是什么样子,钱文是什么?有人认为有一种“铢”少金旁的小“五朱”,重1一2克是沈充所铸。《中国钱币》总第五十九期《论曹魏五铢钱》一文中也谈及这种称之为沈郎五朱的小钱。但根据考古发掘和科学论证,作者认为“这种钱币常见于三国两晋时期的墓葬和窖藏中,足以说明它们不是东晋初年沈充所铸的‘沈郎钱’。我们认为,这种钱币也应为曹魏铸币……”至此,这类五朱非沈充所铸基本可成定论,于是沈充铸的小钱又一次成为疑案。近年在杭州北郊若溪附近、运河北岸各出土数件小五铢陶范,边长52毫米,呈剁角正方形,范内阴文五殊,面背对称,钱腔径20毫米。此范虽小,然形制规整,做工精细,钱文点划分明,且不侵轮,绝非谋利者所能为。同时在杭州西湖以及苔溪流域多次发现过钱径在18一20.6毫米,重1一1 .8克的小型五铢。铢字的“朱”上下均为方折,高于“金”旁,五字曲笔相交。范与钱基本一致,与两汉五蛛比较可谓名副其实的小钱。当时在浙江地域铸钱的,史载惟沈充一人,而五铢又是当时最盛行的通货。范与钱的发现地与沈充故里武康(今属德清县)相去不远,并有曹溪与大运河的便捷之路,因而很有可能就是所谓的沈郎五铢。
三国两晋的值百五铢及背为,太平百钱、定平一百、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常见品市价不高,一般是几十元、几百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