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币荟萃谈

2012-05-30 作者:Airmb_cang 来源:爱藏网
刀币是从手工业工具刀削演变而来的,形如刀状,柄端有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最先铸行,燕国、赵国在其影响下也先后开始铸造,在今华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刀币流通区...

  刀币是从手工业工具刀削演变而来的,形如刀状,柄端有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最先铸行,燕国、赵国在其影响下也先后开始铸造,在今华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刀币流通区域。

  1.齐刀

  由于刀面文有“化”字,刀币又可称刀化。“化”解释为“货”。齐国地处沿海,习用刀削,所以是最早铸行刀币的。《管子·轻重戊》:“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时在齐桓公在位期间(前683一前643年)。齐刀中都有“法化”的字样,是代表标准货币的意思。其中钱文“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谭邦之法化” (或“谭邦法化”),都是春秋时期姜齐铸币。共同的特征是刀身边缘隆起,弧部边缘在刀身与柄之间中断;刀面模铸阳文城名加“之法化”字样;背上部有三横,中有“◆”形,下为背文,背文一字者多,二字者少。

  齐刀体大厚重。大型的通长180一189毫米,宽27一30毫米,重59-61克。小型的通长140一160毫米,宽20一22毫米,重34克左右。齐建邦之法化是田齐的开国纪念币,在齐刀中最为稀罕。钱文“齐建邦(亦释‘造邦’)法化”,通长182一188毫米,宽28一29毫米,重42.3一47克。“齐法化”是齐刀中最多的一种,是田齐威、宣时期用来统一币制的。

  这两种刀币的共同特征是面文没有“之”字,弧部外缘隆起而不断,其余与早期齐刀相同。钱币界习惯据刀身上的字数来称谓齐刀,如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等。一般来讲刀身上的字数越多越珍贵,价亦随之升高。2003年春季嘉德拍卖齐刀的价格猛涨,“节墨之法化”刀,落槌价8400元,“安阳之法化”刀落槌价9000元,“齐法化”刀,落槌价分别是1200元、1700元。

  2.燕刀

  尖首刀是战国早期燕国境内少数民族活动地区铸行的货币,分为两式:一式刀身较长,少数有两个字,通长140一165毫米,宽19一22毫米,重15.3一18克;二式刀身较短,刀尖特长,俗称“针首刀”,通长138一150毫米,宽18一20毫米,重14.7一16.5克。尖首刀没有统一面文,是燕国还没有统一铸币权的反映。

  明刀是燕国主要铸币。大抵分圆折、馨折两式。前者刀身连接柄处略呈弧形,一般通长128一135毫气宽16一19毫米,重14一19克;后者方折近磐形,一般通长124一133毫米,宽15一17毫米,重12一18克。面文都模铸一个“明”字。另有一种,“明”字外笔方折下垂作“6”,背文多为齐刀的铸文,是齐刀铸行地区接受“明”刀面文后的新币。有的背文作“齐化”、“齐化共金”,当为适应燕齐贸易所铸,多发现于战国时期齐地境内,俗称“齐明刀”,甚罕。另有一种齐明刀,清代嘉庆年间在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钱文特殊,世称“博山刀”,更罕而珍。有的背文作“城白”,当为燕与赵国贸易的铸币。1979年山东省营县出土一燕刀砖范,下部已残缺。普通明刀由于存世量大,目前的市价在60元上下,看品相而定。花几十元钱能藏一件战国时代的刀形古币,实在是太划算了。

  3.赵刀

  铸有地名“甘丹(邯郸)”与“白人(柏人)”铭文的刀币,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铸币,其共同特征是体形直,或略有弧状,所以被称为“直刀”。圆首,一般柄面有两直纹,背平素(“甘丹”刀化有的模铸背文)。通长1 23一149毫米,宽11一16毫米,重10.2一13.2克。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是赵都。柏人(今河北隆尧)地处燕南赵北商业交通线上,故铸行刀币。已发现的铸有“白人化”、“白”的刀币,都是柏人铸造的。铸有“城白”、“城白化”、“城”的刀币都是战国时中山国的铸币。近来中山国灵城址铸铜器作坊遗址西北角出土“城白”刀币,残石范一件,可证。

  战国时期还有一种比较稀见的刀币,钱文铸有地名“蔺”(今山西省离石)、“阳”(今陕西省神木县东)。共同特征是圆首,刀体略呈弧形,大致仍为直刀形,所以被称为“小直刀”。面文纪地,背平素。外缘不断,柄间背面各有一直纹。“蔺”字刀化通长110毫米,宽11毫米,重8.2克。“阳”刀大小轻重不一,大的通长92--103毫米,宽9.2一12毫米。面文有“阳化”、“阳新化”、“半”3种。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