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开元通宝是我国货币史上最成功的钱币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亡之后,民众对它的信任和喜爱并未减少,仍是安定市场的重要手段。五代政府虽不铸开元钱,但另行铸币却无法改变开元钱在市场中的地位,犹如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出现,一浪一浪地被淘汰。
五代时铸的第一种钱币是后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所铸的“开元通宝”直径3.5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较差,笔画生硬,“开” 字为异笔,光背。铸工与铜质均不佳,钱文书法尤差,几不成文。朱温篡唐后,前朝大臣改奉新主,其中位居要职的大有人在。他们多数科甲出身,任何人的书法都要胜此钱文千百倍,怎么说也不至于让如此水平的人来书写钱文。想来写此钱文的很可能是他们的太祖朱温,但不能确定。此种开元通宝铸量不多,且传世极少,为极罕见品。
后唐李氏以恢复唐朝正统为号召,灭梁之后铸行新钱,仍沿用开元通宝之称,中间屡遭变故,旧钱日少,所剩不多。而之后的后唐庄宗时,兵事渐少,商业略盛,市场中钱少不便,乃于天成年间(公元926-929年)铸“天成元宝”,以便流通。此钱径2.4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浑厚凝重,轮廓阔壮,较为精良。但此钱民间有私铸者。另外有“清泰元宝”,是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于清泰年间(公元934-935年)所铸。钱径3.4厘米,钱文隶书,顺读,书法平平。后唐十余年间变动迭起,似不应铸钱。所以现在学者有认为此钱乃仿自北宋 “崇宁重宝”,并不是后唐清泰年间所铸。
后晋只铸过“天福元宝”。史载“天福三年(公元939年),诏许天下民人自铸,文曰“天福元宝”。今天所见的天福元宝,版式参差不一,轻重不一,有直径2.5-2.1厘米的,也有直径2.1厘米以下的,钱文隶书,旋读,书法平平。大钱应是官制的,铸工尚可,小型的可能是民间自铸的,铜质较差,文字粗糙,因为当时的铜价较高,铸钱无利可图,而且铜材不易得,民间往往把古钱销毁,改铸铜器,哪里会多铸铜钱呢?所以天福钱颇稀少难得。当时各处藩镇割据,不理会中央政府,只是逢年过节,才向皇帝进贡,以表示君臣关系未断。史载天福二年夏,宣武军节度使杨光远进助国钱,现传世有“助国元宝”一种,直径2.3厘米,钱文篆书,旋读,书法平平,铸工一般,可能乃杨氏所铸。
后汉仅传了两代,共计四年,只有“汉元通宝”钱,此钱直径2.2厘米,钱文隶书,书法似开元钱。
后周时只铸“周元通宝”一种,为周世宗所铸,书法、铜质、铸工均精美,乃毁佛所铸之钱。
若以经济而言,五代十国时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国,而是南方十国。十国统治的地区人多物丰,而在钱币的制作上也比北方五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