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货币(十)——东周空首布

2012-04-20 作者:Airmb_cang 来源:爱藏网
空 首 布 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例如 :有时为了买一头牛,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支付时的计算也很麻烦。买更...

空 首 布
     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例如 :有时为了买一头牛,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支付时的计算也很麻烦。买更贵重的东西呢,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到了东周后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在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国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它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而来的,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锥,钱币学上称为“銎”。不过这种布币比使用的铲要小得多,为什么叫“布币”呢?在我国古代,曾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但用这种东西做交换比较麻烦,周景王便把这种农具变小型化,把铸成象征性的“镈”变成了价值符号,成为公认的交换媒介,因为“镈”“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这说明古代钱币是从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我们祖先选择“镈”这种农具作为货币的型制,是注重农业的传统思想,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这种农具在以后的交换中形态也就专门化了。早期的大布长约十六厘米左右,足宽约十厘米左右。有的具有从上向下的三条凸出的线条。
         
      春秋末期,商业空前繁荣,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古老的经商民族似乎已蜕变为不以血缘为基础的工商集团,而且一般士大夫也多有弃政从商的。甚至有些领有封邑,持有政权的封君卿士们也涉足商业,他们对铸钱事业特别有兴趣,各自在其管辖范围内起炉铸造,为了促进其流通,并准予以法律作为保障。这对“贝币”的打击很大。但“空首布”在流通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例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锐的肩和足,既容易伤人,又不便于大量携带和存放,当其普遍流通时不利的因素也越发突出,后来,布的体型逐渐变小,而且有文字出现,“布币”正面铸有一个至两个文字,有数字、有干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这种大面额的货币,交易起来就方便多了。周王朝属下的各诸侯国也纷纷效仿,到了战国时期,一些主要诸侯国如:韩、魏、赵、燕、楚等都铸行“布币”。“空首布”的购买力,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猜想推测其使用可能以“个”为单位,无论大小轻重,一个就当一个用,这是因为古人的价值观念含混所致,后来“空首布”的体型逐渐变小是为了便于携带,与后世钱币的减重不同,在那时减重不影响作价,所以,“空首布”的体型可以自由的改进变得多姿多彩。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