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红”“背绿”珍稀币的浮浮沉沉

2011-11-11 作者:责编:林冬 来源:人民币收藏网
当今的集币市场可谓“火爆”,第三套人民币一角券的两个版别“枣红”、“背绿”更是被誉为珍稀币而倍受追捧。在不少人关注其价位不断攀升之时,我们还应知晓它们...

枣红一角

    当今的集币市场可谓“火爆”,第三套人民币一角券的两个版别“枣红”、“背绿”更是被誉为珍稀币而倍受追捧。在不少人关注其价位不断攀升之时,我们还应知晓它们的历史沉浮,动荡的国际关系、艰难的国内经济决定了“枣红”的生命周期。

    枣红一角的历史渊源

    “枣红”是第三套人民币最早投入生产的,正面主景反映了“干部下放劳动锻炼”,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葛维墨设计,着名钢版雕刻大师吴彭越雕刻。工艺技术是双面凹版印刷,使用的是进口苏联的“小五星”水印钞票纸,它于1962年4月率先发行。

    发行之初,细心的人们发现“枣红一角”券面图案中的人物自左向右前进,这在当时“路线”之争甚嚣尘上的年代,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其实,在“枣红”一角券发行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着手研究其停印和改版的问题了。主要原因有四:落实周恩来总理的重要指示。周总理早在1959年2月就提出:干部下放劳动锻炼(已然上报的一角券上的主图景)是国家较大的改革,但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也很重要,建议将这两个内容结合起来放在一角券上,因为一角券青年学生经常接触,对他们有教育意义;贯彻中央“增产节约”的方针。1961年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战胜国民经济严重困难采取了重大决策。中国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向中央请示缩小人民币票面尺寸以节约原材料的问题,得到周总理的同意。11月,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提出再缩小角币尺寸,使得主(元)辅(角)币之间的距离更为明显,因辅币印量较大,所以经济效益会更大,辅币的印刷方式可以考虑做到简化。为此196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呈文给国务院,提出为进一步贯彻“增产节约”的方针,将三种辅币(5角、2角、1角)的尺寸再加缩小。请示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迫于原材料的匮乏。“枣红”的生产的时间是1960年到1962年,正值中苏两党关系紧张的时候。1960年7月苏联政府决定立即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当时从苏联进口的钞票纸已经所剩不多,作为小票面的一角券不可能再继续使用;解决印制工艺复杂、效率低下的问题。“枣红”的印制工艺是两面凹版印刷,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效率不高,产量与货币发行需求尚有距离。在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呈文国务院的请示中,也提出简化印刷技术的问题一并得到批准。“枣红”随即停止了印刷。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