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200元颐和园正面,第一套人民币200元颐和园发行于1949年3月20日,直到1955年5月10日才开始停用,当时处于我国见过不久,货币通胀时期,所以当时的纸币面额都相对大,反映了但是经济的动荡。第一套人民币200元颐和园由中国人们银行发行,当时的天津人民印刷厂承办印刷,采用胶印四色工艺制造,票面的规格是133x69mm,是三字冠,七号码。票面的正面主要是颐和园和十七孔桥,票面的主要颜色是黄蓝色,花符是尊贵的紫色。这款纸币有个特点,没有水印。第一套人民币200元共有六个版本,颐和园这款属于比较珍稀的一种。其他的主图案有长城的,有割稻子的,有排云殿的,还有大炼钢铁的等等,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生产特色。
49年200元颐和园背面,第一套人民币200颐和园的背面主要是黄色和红色,数字200标注了三次。第一套人民币200元颐和园为了提高辨析度打击假钞,还特意用心的做了一些暗记。 比如,在纸币的正面右图左数第五个桥洞下有“北”;正面右图左数第八个桥洞有“五”。一些假钞就做不到如此,这也是一个辨别真假的小细节。
第一套人民币200元中的颐和园是中国首都的标志性历史名胜建筑物之一,展现了我国建筑工艺的高超性,并且该建筑作为我国清朝的皇家公园,更是体现出我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并且该纸币的面额更是其收藏的亮点,其以独特的200元面额成为纸币市场中独一无二的珍品。
仔细观察第一套人民币100元颐和园,很明显能够看出该纸币主要以蓝色与黄色作为主色调,恰当的使用黄色作为背景色,能够进一步的体现纸币中印制的建筑的立体感。并且该纸币的流通时间较为短暂,发行量也十分少,故而该纸币在当下的现存量十分稀少,收藏起来的较为困难。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原来流通在各解放区的地方币陆续停止发行,并按规定比价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价照常流通。其比价是:人民币对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和中州农民银行币比价为1:100;人民币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币、东北银行币、热河省银行币和长城银行币比价为1:1000;人民币对西北农民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商业流通券比价为1:2000。
从1948年12月到1953年12月,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人民币,最小面额只有1元,最大而额则是50000元。到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期,1元券几乎退出流通领域。印制工艺多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用最快的速度进行钞票的印制、发行,以满足解放战争的需要,当时只得采取应急措施,老厂新厂一齐上,新旧设备一齐用,工艺上采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胶印、凸凹合印、凸胶合印、胶凹套印等七种技术,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因此,钞票的质量差别较大、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