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又称为“钟进士”。他的形象向来被认为是驱鬼与辟邪的象征,是人间正义的化身。相传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又称天中节)人们常悬挂钟馗画像,以此来驱邪镇宅。据说唐玄宗曾发疟疾,梦见一大一小二鬼,小鬼着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唐玄宗之玉笛,绕殿而逃。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其眼而食之。玄宗喝问,大鬼奏曰:臣乃钟馗,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玄宗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印象画成钟馗捉鬼图,并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张贴,以驱邪魔。这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自唐代以来一直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重要素材。所以几乎每个时代均有画家热衷此道,且深为藏家所追捧。唐代吴道子所画钟馗为一足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右手抉鬼眼”。自此以后,画家们所画钟馗大多凶神恶煞,几乎都是以铁面大汉的形象出现。宋代的马远、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戴进、清代的罗聘、近代的任伯年、吴昌硕、居廉等等都曾画过钟馗,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可圈可点。
图 1、居廉《醉钟馗图》,纸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晚清岭南画家居廉(1828-1904年)以花鸟草虫驰名画坛,但所写之钟馗则一直鲜为人知。据说居廉每逢佳节,总会写一些应时作品以赠爱徒,端午多画钟馗,中秋则桂花、菊花,冬节则水仙、梅花和牡丹。长此以往,所画钟馗便不计其数,以每年仅作一件计,至少也有数十件之多。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目前所见公库所藏居廉以钟馗为主题之画,便有近十件,反映出居氏在人物画方面的艺术才能。(图1)
图2、 居廉《钟馗图》,纸本设色,广东省博物馆藏
居廉所画钟馗和历代所画之形象有所不同。他在传统题材上多所创意,一改以往那种面目狰狞、不苟言笑的冷漠形象,而是将一个疾恶如仇、正义凛然的化身描绘成一个妙趣横生、各具情态的温情大汉。他所画之钟馗逸笔洒脱,在画意与笔法上均有其独特之处,让人们在不经意的笔触中见识到一个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铁面人物。作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钟馗捉鬼图》(纸本设色,纵66厘米、横30厘米,香港艺术馆藏)所写之钟馗手捉小鬼,但面部却带有陶醉之相,完全是一幅志得意满的形象,这与小鬼之惊恐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所谓“正义”与“邪恶”之不同结局。相传朱砂和米汁均有避邪之效,所以居廉所画之钟馗大多是用二者搅和,并以没骨之法为之。居廉自称“未知有古人意否,是又却鬼之法也”,这种画法与同时代的“海派”人物画家任伯年的钟馗画可谓如出一辙(参见朱万章《任伯年朱笔钟馗》,《收藏·拍卖》2005年第六期)。在该画中,居廉题写道:“赚得千秋俎豆,只凭捉鬼神通。奇事奇人奇遇,醉中睡中梦中。形像已通帝梦,山中磕睡方酣。落得希夷大笑,捷径果在终南。千顷万顷一啖,居然腹笥便便。几辈文难穹送,输居饱食安贱”,是又将仕途不进、具有传其色彩的钟馗形象辅之以诗,与画面相得益彰。该画之上款乃“少堂”,即葛璞,字小堂,一字绍堂、少堂,湖南长沙人,移居广东,师事居廉。擅画人物,尤精仕女,论者谓其“笔法清丽,青出于蓝”。东莞张氏招致门下,专心为其制作宫笔之图。(图2)
版权声明:本文为爱藏艺术网独家专栏,未经爱藏艺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爱藏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