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为何背清字 背清的由来
笔者是一个钱币爱好者,最近得到一枚开元通宝背穿上“清”字钱币。该钱币熟坑,具唐中后期开元通宝钱币特征(见图)。币重3克,直径24毫米,穿5.6毫米,厚1.1毫米。
经查许多有关钱币书籍,仅见《古钱币图解》第40页上注明:“……最近发现一枚背穿上清字的开元钱,因未见原物无法评论”。《中国古钱大系》第281页“会昌开元通宝,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始铸……今所见背铸有各州地名的开元通宝计有昌、京、洛、益、襄、荆、越、洪、潭、丹、桂、清、永等23种。”清州,辞海记载:古州名,宋大观二年改乾宁军置,治所在乾宁,金改会川。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青县、天津市静海等地。
唐武宗时毁佛寺4600余座,所收铜铸钱多少史无记载。会昌开元通宝,有的书籍记载22种,新近出版多为23种。开元通宝清字钱是否清州铸币,为会昌开元钱第24种?或许还有未被发现的钱币?在此介绍该品,供钱币爱好者鉴赏,亦期望钱币专家解谜。
开元通宝的创建背景 通宝钱的由来
唐代以后,中国不再使用五铢钱而是又开创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通宝”钱。唐以前的货币大多以重量命名,例如五铢、四铢、三铢、两铢、半两等。这次将重量直接改称作“宝”,首先表现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发生变化,被称作“宝”自然体现出人们心中对钱的重视,货币的威力逐渐被人们所了解,所参透。自唐以后,钱币就作为实物而支配人类社会了。日后历朝历代沿袭了唐钱的命名方式,钱币均被称为“通宝、元宝、重宝或其他宝”。
开元通宝钱其始铸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显然不是年号钱。“开元”典出汉代班固《东都赋》:“夫大汉之开元也,夺布衣以登皇位”,是为开辟新纪元之意。虽然唐玄宗李隆基曾使用开元作为年号长达29年,但开元通宝钱仍然不能称为是年号钱。它包含着纪念币、吉语钱、行用钱等多重功能,在中国货币史中是最能体现出钱币丰富功能的一种。
同时,开元通宝也是中国度量衡改为十进制的关键。当时一两重二十四铢,这对于钱币换算极为不便。开元通宝钱每文重二铢四絫,十文刚好二十四铢即为一两。这种换算一直延续至晚清,一枚库平一钱与一枚标准的开元通宝重量相等,甚至影响了后世将近1300余年。开元通宝“形”延续了自秦以来的方孔圆钱,“制”基本延续了汉以来的五铢钱重。(五铢钱的重量是十分科学的,任何朝代的小平钱只要偏离了五铢钱的重量均会出现问题)标准的开元通宝与标准的五铢钱重量相差无几,这注定了开元通宝也将成为一种成功的货币体系。因此开元通宝被称为我国货币史上三大钱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