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的发行
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曾发行1,2,5分纸币,但由于纸分币流通预铁,破损快,增加了银行发行和出纳工作负担,因此,为弥补这一缺陷,1957年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周思来发布了《关于发行金属分币的命令》。根据国务院的命令,中国人民银行从1957年12月I日开始发行1分、2分和5分三种硬币,这套金属硬币简称硬分币或铝分币;因此套硬币开铸于1955年,故又称1955年版硬币;为了区别以后发行的金属流通币,按发行时间先后,我们称其为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的发行,标志着我国的货币制度日益巩固,人民币的币值更加稳定。
这次发行硬分币,是在物价保持橡定、商品交易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为了便利流通而发行的。因为分币流通最为频繁,纸分币很容易破损,当时不少人民群众来信要求政府发行硬分币以代替纸分币流通。并且纸分币破损较快,银行必须经常地从市场上收回残系,投放新票,每年需要花费很大一笔印制新钞票的费用。发行硬分币以后,不仅便利人民使用,而且由于金属分币流通的期限比纸分币长得多,可以为国家节省一部分印制钞票的费用,同时也可以减少银行清点钞票的工作饭。
根据国务院的命令,硬分币发行以后,原有的纸分币和新发行的硬分币可以在市场上混合流通使用。发行硬分币,只是增加一种分币,并不限期收回纸分币,也不停止纸分币的流通;面值相同的两种分币价值相等,任何人不得拒绝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这是因为:第一,硬分币和纸分币在币值上并没有变动,因而没有必要将纸分币从市场上收回;第二,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存有一部分新的没有发行的纸分币。如果全部改用硬分币,销毁这些纸分币,会造成国家的损失;第三,采取限期收回的办法,必然要增加人民群众排队兑换的麻烦,增大银行和商业部门的收兑工作最,而且这种手续并不是必要的。由于以上原因,国家规定,这次发行硬分币采取通过业务收付的途径逐步发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国营、合作社和公私合营商业的零誉部门,用找零的方式,把这些硬分币陆续发行出去,逐步发新收旧,而不采取限期收回纸分币的办法。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的形制特点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的形制既有历史继承性,同时也借鉴了国外铸币的形制特点。我国历史上铸币形制有两次重大改革,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刀、布、环钱)于方孔圆钱。关于方孔圆钱的形制间题,有的说是出自“天圆地方”说,有的说是出于美学考虑,有的说是便于铸造加工,有的说是为节约金属、减轻钱币重徽。还有的说是为了穿成串、便于携带,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另一次是铜元取代了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的方孔圈钱。这种变化除了受西方国家货币形制的影响外,还有一个技术上的原因:在当时用机器压铸钱币要在中间再打一方孔,技术上难以把握,次品率高必然增加成本;另外,从外观上看,币面上打孔后就会影响到蟠龙图案的完整。从近代各国铸造的金属币看,大多数国家的金属辅币中间也没有穿孔。我国在设计金属分币时,继承了历史上铜元的形制,也参考了其它国家硬币的形制,同时也考虑到我国金属分币的材料是由铝镁合金制成的,硬度不及钥和镍大,如果中间穿孔,在使用中容易折断损坏,因此没有把它设计成中间穿孔的形式。再说,人民群众手中一般只保留少盘零星使用的硬分币,携带大量硬分币穿连成申使用的悄况也并不多;至于在硬币中心穿孔,虽然可以节省少许的金属材料,但需要增加一道工序,增加铸造的费用,得不偿失。因此,硬分币设计成圆形无孔形式。以后发行的第二套、第三套流通硬币以及金属流通纪念币都沿用了这种形式。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的币面特征和种类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材质为铝镁合金,面值分别为1分、2分、5分三种,设计格局完全一样,正面中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方为环书国名,国名中的“华”、“国”字为繁体字;背面为麦德图案和大小写面值、年号,面值“贰”字也是繁体字;周边有连续丝齿。这套流通硬币的设计与雕刻是由我国几位有名望的工艺美术家、雕刻家来完成的,在设计上简洁、庄重、大方、均匀、活泼,雕刻花纹清晰,层次分明,所以从设计、雌刻到工艺上.已初步显示了我国的造币水平。其币面特征见表6: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特征一览表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不仅发行时间(1957年12月1日)比始铸时间(1995年)晚整整两年,而且也并不是每年都铸造和发行三种不同面值的分币,尤其是从1965年至1970年这6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根本没有铸造发行;1958年、1971年、1972年、1973年仅铸造1分币一种;1960年、1962年也仅铸造2分币一种:1959年、1961年、1963年、1964年、1975年、1977年、1978年仅铸造1分、2分币两种;1955年、1957年仅铸造1分,5分币两种;1988年至1990年仅铸造2分、5分币两种;而1956年、1974年、1976、1979年至1987年、1991至1996年三种不同面值的铝分币都有铸造。各种面值铝分币分年铸造年份: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铸造年号表
表7显示,自1955年至1996年,如果按照年号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不同面值84种年号的硬分币,其中:1分币31种,2分币30种,5分币23种。
那么第一套金属流通币于1957年12月1日发行,为什么会有1955年和1956年版呢?这是因为:第一,发行一种钱币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设计、制版、材质的选择、试制、生产等等,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长时期的准备;新的币种进行生产后,须达到一定数盆才能满足投放的需要,这就需要一个过程;而国家对于新币种发行也往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所以,1,2,5分硬币虽然在1955年就已有生产,但直到1957年才开始发行。换句话说,钱币的制造时间和发行时间可能是不统一的。第二,一种新钱币发行后,它的生产制造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按新生产的时间打上新年号,即币面时间与生产时间相统一,如1,2,5分硬币,便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打上新年号;另一种是利用旧版进行印刷,如至今尚在使用1953年版印制的1, 2, 5分纸币。因此产生了票面时间与实际生产时间不一致。总之,一种钱币开始发行的时间与铸造时间往往是不一致的.而钱币的币面时间也往往与钱币的实际生产时间不一致。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的材质虽然都是铝镁合金,但仔细观察也有一些区别。其中最明显的是1955年版的1分、5分两种分币色泽较暗,材质也软,可以看出,当时使用的合金性能很差,在流通了一段时间后,币面花纹磨平,腐蚀严重;而1956年版的分币,硬度较前有所增加,色泽也明亮些,但和以后发行的诸年号分币相比较,也显逊色。
在钱币收藏中,很注惫钱币上的各种细小变化,有人称为版别。在貌似相同的硬分币上,也有许多可以观察到的差异,如1955年和1956年的5分币,稍加观察,即可发现它们有两种不同的版别;而1982年的1分币,则更是由两套风格各异的棋具铸造而成的。观察分币的花纹变化.从2分币上看,差异不大,仅发现1981年的年号字体特别细;而1971年的1分币及以后1972,、1974、1976、1978等年号的1分、5分币上的图案、字体均不同于以前,而逢单的1973、1975等年号又和前些年的花纹一样,并无变化,这种每年版别各异的现象一直持续到1984年始告结束。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轻重适宜,使用方便,设计简沽,铸制精美,银光闪闪,成为我国光辉灿烂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赢得了国内外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厚爱。但是由于铸造和发行时间较早,发行地区不同,致使收藏难度较大,特别是1979年铸造的5分币、1980年铸造的2分币、5分币和1981年铸造的1分币、5分币因当时装帧梢往国外,国内很难遇到,被称为“五大天王”。此外,1955年、1956年、1957年铸造的1分币也已不多见,1991年至1996年均为盒装,发行量也很少。现在能收藏到整套铝分币已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