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军陆军第八镇(相当于师)兵变,引爆武昌起义,并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起义成功后,全国各省积极响应,10月23日同盟会员李烈钧策动驻九江的新军首先宣布独立,成立九江军政府,仿效湖北军政府,以十八星为军旗,推标统马毓宝为九江都督。李烈钧亲自指挥金鸡坡炮台封锁长江,截留由长江上溯的多艘军舰,切断清军从长江下游进攻武汉的通路,推动了海军的起义,有力地支持了湖北首义地区,更震动了全国,壮大了革命军的声威。消息传到南昌省会各界联合新军行动,10月30日宣告独立,也以铁血十八星代替国旗。
铁血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原是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由红底、黑九轮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轮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关内汉族居住的18个行省,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炎黄子孙。由于武昌起义仓促,各省响应匆忙。一时各地革命军旗并不一致。除了湖北、湖南起义军使用“铁血十八星旗”外,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由光复会策动起义则高举“五色旗”,但在上海一些地区的吴淞光复军却采用“八角星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大部采用孙中山设计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而陈炯明在惠州起义时却使用华兴会的“井字旗”。此外,有一款辛亥革命时期的“太极十八星”军旗,图案中心为太极,外面环绕九颗大六角星,每一六角星内还有一颗小圆星,目前尚无法判断属于哪个团体在何地起义时所用,推断应为铁血十八星的变形,很有可能是江西军政府起义初期时所采用的。
当九江都督马毓宝趁乱驻军南昌并于11月30日就任江西都督后,为了筹措各项新政经费,整修了原清代江西铜元厂。重新刻制铜币模具到生产仅用了月余时间,就制造了大名鼎鼎的“江西辛亥大汉铜币”,币面仿江西大清铜币样式,设计成“中心赣江西省造大汉铜币”,币面左右铭记“辛亥”纪年。币背则参考江西革命军旗的太极十八星图案,整体采用圆弧结构,中心为太极,外面环绕“外九大星与内九小星”来代表关内十八省,底部布满圆弧纹。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10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以铁血十八星旗为陆军旗。由于太极十八星旗为非主流旗帜,且铜币上的十八星又有大小区别,有是否代表各省地位有所不同之嫌,因此辛亥大汉的太极十八星铜币很快就停造,转而生产辛亥次年的“壬子大汉铜币”,钱币图案则采用较接近铁血旗的图案。
辛亥大汉铜币的生产期很短,数量极少,为民国铜元大珍之首,目前仅见五枚。
1912年2月15日(阴历壬子年正月初一)江西军政府制造了“江西省造壬子大汉五瓣花背圆盘新十八星图”铜币,可分为背大、小圆盘两个主要版别,壬子与辛亥大汉铜币最大的区别,就是将原来币面的中心赣改为中心花,币背面的圆弧结构改为点线结构的十八星图,这种设计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湖南铜币的风格。
辛亥革命时,同盟会与各派革命团体的政治主张大都以“排满”为主要诉求,其目的是想要实现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各省起义的军政府,很多是以“大汉军政府”之名来接管当地政权,直到民国成立,孙中山于1912年初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予袁世凯后,“五族共和”(五族既汉、满、蒙、回、藏。其中:满指关外满洲,蒙指内外蒙古,回指回维新疆,藏指西藏)的政治观念才逐渐取代“大汉光复”(先期革命者只想收回汉地十八省)的革命思想。
1912年2月初,李烈钧接任江西都督。由于江西大汉铜币属于革命军政府时期的钱币,当民国成立南北议和后,各地局势已逐渐稳定,此时袁世凯支持的“五族共和”已逐渐成为政治上的主流观念。因此,李烈钧接过江西军政大权后,壬子大汉铜币很快就停造了,面文改为“中华民国壬子江西铜币”,此系列生产时间相对稍长,版别也多,目前统计已超过44个版。
1913年2月初,江西造币厂停产,省内所需铜元则委托江苏江宁厂代制……
江西大汉铜币不仅见证了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西革命者的思想转变过程,同时也见证了民国初年仁人志士建设“五族共和”中华大家庭的伟大实践过程。由于辛亥大汉铜币十分稀有,收藏爱好者们转而求其次:收藏一枚壬子大汉铜币。本文之中的壬子大汉铜币则是2016年 11 月以2333元拍得。
中华民族团结,万里江山永固!
参考资料:《百年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