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时期“乾隆通宝”钱的铸量和存世量都很大,包括宝泉、宝源、宝直等二十多个铸钱局先后开铸,材质有黄铜、青铜和红铜。面文“乾隆通宝”,书体多为楷书。背文沿用雍正满文钱式,穿左为 “宝”,穿右铸各局名。新疆红钱左多满文,而右为回文。钱径一般在24—26毫米,重量一般为2.8—3.6克。
乾隆钱铸造和存世均以小平钱居多。在收藏界曾有“乾隆无好钱”的说法,也曾有钱币藏家对普通的乾隆钱不屑一顾。笔者以为,只要你注意收藏和研究,其中也不乏精美者。寥若晨星的雕母钱就不用说了,母钱、样钱也属难求的珍罕品。下面有个粗略的统计就可以说明:清唐与昆的《制钱通考》98页,有宝泉局“乾隆通宝”样钱二品;黄雷鹏的《故宫清钱谱》上没载样钱和母钱,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上也无载;孙仲汇的《简明钱币辞典》372页,有宝泉局母钱一品华光普的《中国古钱大集》1198页,有宝泉局母钱一品,1206页有宝桂局样钱一品,高汉铭的《简明古钱辞典》也无载。
除此之外,也还有不少可收藏、可品赏的,笔者这里介绍的就是以欣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收藏有寻觅、研究、交友等几大乐趣,欣赏就是其中一乐。欣赏非浅尝辄止,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文化修养。
图1宝泉局“乾隆通宝” 径28.2毫米,厚1.78毫米,重7克。黄铜质,开门见山的传世品,红绿入骨锈。外圆内方标准,穿口微呈四决,地章平整,字廓深峻,隔轮离廓,钱文端庄凝重,笔力道健。此币色泽斑驳,“锈”色可餐,品相一流,具样钱风范。
图2宝泉局“乾隆通宝” 径28.8毫米,厚1.8毫米,重7.1克。黄铜质,传世品,包浆老到入骨,旧气特征明显。主要特征:“隆”字从“山”,叫山底“隆”,又称出头“隆”、离足“宝”。此币钱体厚重,钱径大,属典型的小平大样。
图3宝泉局“乾隆通宝” 径27.5毫米,厚1.42毫米,重6.1克。黄铜质,传世品,铁色古包浆,钱体十分规整,泥鳅背,拔模穿。主要特征:“乾”字右半部第一笔不是一撇,而是一竖,与第三笔连在一起,与众不同;“通”字第二笔写成一竖,一直向下延伸,与“甬”字中间一竖连成一笔,可以把它称作“一笔下通”,亦与众不同;“宝”字为断冠“宝”。此币的版式在“乾隆通宝”中很特别,也是一个精铸版,质朴典雅,它与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第178页,编号2304的雕母钱的钱文书法如出一辙,可见此币绝非一般,把它定为试铸样钱应比较恰当。因为在众多的古钱谱上,既找不到它的母辈和祖辈,也找不到行用钱。
图4宝川局“乾隆通宝” 径23.5毫米,厚1.3毫米,重3.9克。黄铜质,传世品,钱文、外缘和地章黑白分明,钱文既接缘又接廓。主要特征:字体特大,长撇生字隆,升头通,小冠梯贝宝,钱背地章上凸,满文尖头宝。此币在“乾隆通宝”中别具一格。唯宝川局才有生字“隆”。
图5宝浙局“乾隆通宝” 径25,5毫米,厚1.1毫米,重3.5克。黄铜质,传世品,包浆熟旧。主要特征:“隆”字从“正”,俗称正字隆。这种正字隆,唯宝浙局才有,独树一帜。此类币虽不属珍罕之列,但存世量也不是很多。光华、椿井、琢光编着的《清朝钱图说》中,有宝浙局“乾隆通宝”43枚,正字隆仅两枚。
图6宝桂局“乾隆通宝” 径25毫米,厚1.5毫米,重3.7克。黄铜质,传世品,包浆温润,磨损自然。主要特征:宽内廓,钱文笔划线条丰满匀称,字体纤细如削。此种版式在华光普的《中国古钱大集》中被定为样钱。
图7宝直局“乾隆通宝” 黄铜质,传世品,钱体十分规整,黑色钱文,白色地章,钱文端庄,笔力道劲。主要特征:额轮,广穿,长“通”长“宝”。此币体态浑厚,制作精美。
图8宝源局“乾隆通宝” 径23毫米,厚1.2毫米,重3.5克。黄铜质,传世品,黑漆古包浆,外缘的浇铸口未经修整。主要特征:宽外缘,细内廓,扁“乾”长“宝”,满文出头宝。此币外缘之宽,与宝苏常平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康、雍、乾三期,被认为是大清王朝的盛世时期,盛世表现在何处?一言以蔽之,综合国力强。综合国力强的朝代,通货的铜钱质量会很差吗?货币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的反映。这就是说,乾隆钱在品位上应该是中上乘的,它与康雍时的钱币相比毫不逊色。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