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 鬼谷下山图罐 资料图
中国民间历来有这样的说法:“盛世兴收藏,乱世买黄金”。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民间收藏急剧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涉足收藏的人多达7000万人。然而,在庞大的收藏者队伍中,我们不难发现:投资性收藏占了绝大部分,真正纯以兴趣爱好收藏的很少。就拿艺术品收藏来说,现在真正懂艺术或是为艺术而购买艺术品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冲着保值增值而购买。
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因素导致:一是受藏市暴富效应的影响。有媒体曾报道:前几年,字画行情火暴时,浙江一字画收藏者在北京某拍卖行以200多万收购陆俨少的一件山水作品,不久又拿到浙江某拍卖会上拍卖,结果成交价高达600多万元,短短一年不到竟赚了300多万元;在某旧货交易市场上,一藏家以300元吃进了一对黄花梨椅子,不久转手卖了20多万元;一藏家在河南一个小村庄捡“漏”,花200元跟一位老农换了件“纪念品”——一个青铜烛台,回来后随便一出手就是几十万元。类似这样事例举不胜举。二是受艺术品价格迭创新高的影响。如,2004年海派名家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在翰海拍卖会上获价6300万元,轰动海内外;2005年伦敦克里斯蒂又上拍了一件《鬼谷下图元青花罐》,结果以2.3亿元的价格被一英国大藏家买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和机构为了牟取暴利,开发了一批又一批的仿制品、工艺品。有意思的是,这些东西居然在市场上四面开花,如果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根据笔者观察,这类藏品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打着各种名目和旗号。一些公司或机构在推出仿制品或工艺品时,往往会借助一些家喻户晓的重大题材。比如,“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0周年”、“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等。
二是价格昂贵。无论是收藏极其广泛的邮品还是工艺品、仿制品,价格动辄几千元乃至数万元。
三是出具收藏证书。为了吸引更多买家购买,开发商往往联手某协会出具收藏证书。
四是广告铺天盖地。为了推销这些仿制品和工艺品,开发商都会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有的甚至不惜花费巨资用于包装。他们在报纸、杂志甚至电视的广告大多都夸大其产品的收藏价值。比如,承诺发行量很少,有的只有几百或是几千;承诺发行的权威性,有的甚至联手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承诺每件藏品有编号,旨在表明数量有限、独一无二;若是涉及金银之类的藏品,还会出具国家金银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和公证处的证明;还有的甚至会宣称0001号已由某某机构收藏,0008号已被某企业家收藏。
那么,这些藏品是否像广告上说的那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此,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务必要擦亮眼睛,细心辨别。因为,盲目买进可能会损失惨重。记得上世纪末,藏界曾一度掀起炒作中青年画家“有限印刷品”之风,有机构在各大媒体上大肆宣传购买“有限印刷品”可以得到保值增值。为此,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纷纷跟进。面对这一状况,著名的鉴赏家徐建融在《新民晚报》、《美术报》等诸多媒体上及时发表了《印刷品就是印刷品》的文章,揭开了“瞒天过海”的事实真相。当时,一件作品有限印刷500件,平均每件的成本仅20元左右,加上炒作成本,最多50元,卖价却在500元至2000元不等。而且,通过对“有限印刷品”的炒作,又极大地提升了该件作品真迹的价格。这样,有限的印刷品和源源不断推出的无限的真迹作品,互为推波助澜,“瞒天过海”,商家实现名利双收。跟进的购买者,则必然“吃药”无疑。在徐建融的文章发表后不久,“有限印刷品”炒作之风便告收场。#p#分页标题#e#
也许有人会问,对当代物品我们究竟应该收藏什么?
以笔者之见,当代值得收藏的东西很多,而且今天的“现玩”就是明天的“古玩”。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应把握四条原则:一是必须有明显时代特征;二是必须具有现实意义;三是必须存量稀少;四是必须有艺术和观赏价值。比如,文革物品、名家工艺品等等。
总之,面对市场上仿制品泛滥、工艺品流行的局面,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务必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