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收藏家马未都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认为,我国历史上收藏热有五次,其一为北宋,其二为晚明,其三为康熙盛世,其四为晚清到民国初年,其五为当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此为“历史上形成收藏热有五次之说”。由于缺乏详细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暂且认可,不做具体评判,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学术补充。笔者认为:我国历史上(包括当代)形成收藏热共有六次,最早一次为晋唐至北宋的奇石收藏热。
因为,北宋前一千多年的魏晋时代,士大夫们已开始赏玩奇石。据学者顾鸣塘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奇石从园林中构筑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见《华夏奇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即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独立赏石,已成为一种文化休闲活动。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人都喜欢赏石。尤其是唐朝武宗时期的丞相李德裕与政治上的对手牛僧孺都是当时有名的藏石家。宋人刘克庄在《妮古录》云:“牛李嗜如冰炭,惟爱石则如一人。”由此可见,政治上的争斗并不影响宫廷大臣士大夫们对赏石文化的追求。赏石界的学者认为:魏晋是赏玩奇石的朦胧期;唐朝是赏玩太湖石的形成期,最有名的名篇是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宋朝是赏玩灵璧石的繁荣期,尤其是宋大书法家米芾总结出的赏玩灵璧石等石种的赏石要诀“皱、瘦、漏、透”,更是影响了中国宋以后的赏石活动史近千年。宋大词人、大书法家苏东坡还提出“丑石”观。清大画家郑板桥进一步提出赏丑石要论:“丑而雄,丑而秀。”以上举例,是想说明,在其他收藏评论家认为北宋第一个收藏热形成前一千年,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早已在赏玩奇石。所以,中国历史上士大夫们形成的第一个收藏热时期,应该是从晋唐至北宋的奇石收藏赏玩热时期。那么,具体的历代收藏热形成时期主要流行赏玩什么收藏项目,我们再做具体分析。
其一,晋唐至北宋应该是古代收藏热形成的第一个时期。士大夫们主要流行收藏赏玩奇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宋代词人苏东坡写的《怪石供》等名篇最有名,宋代书法家米芾提出赏石四字要诀“皱瘦漏透”及“米芾拜石”的故事,影响甚远。
其二,北宋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的政和、宣和年间至“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应该是古代收藏热形成的第二个时期。因宋徽宗本人是著名书画家,又独创瘦金体书法,还创办了“翰林书画院”,并使画院成为整个科举制的一部分。此时,求仕途者学画、藏画成风,此时收藏赏玩书画应为最有影响力的收藏项目之一。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是当时著名的古物书画收藏家。宋代最有名的收藏典籍有宋陈槱《负暄野录》,主要论书画收藏;宋赵希鹄《洞天清禄焦》,主要论古玩杂项收藏。
其三,晚明应该是古代收藏热形成的第三个时期。尤其是明“隆庆”开关之后,海外大量的珍贵木材、犀牛角、象牙的进口及从海外传入的珐琅器工艺制作的日趋影响,古玩杂项工艺制作名人辈出。如明开创嘉定派竹刻的竹刻大家朱松龄、制玉大家陆子刚、制铜手炉大家张鸣岐、制墨大家方于鲁、版刻大家黄应光,还有明式硬木家具的兴起、明宣德炉的竞相仿制。此外,明代文人画收藏虽然流行,但此时,收藏古玩杂项应为最有影响力的收藏项目之一。明代最有名的古玩典籍为董其昌的《古董十三说》,曹昭的《格古要论》,文震亨的《长物志》,均为明代古玩收藏名著。从董其昌所说的赏玩骨董(后人称古董,今人称古玩)之要义等,我们可以分析出:明代应该是“鉴古可以进德,收藏可以成才”的玩物长志论的奠定期。
其四,康乾盛世应该是古代收藏热形成的第四个时期。清康熙皇帝在文化上的杰出贡献是甘愿让满族文化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康熙派督陶官郎廷极去景德镇烧瓷,当时郎廷极督烧的一件郎红釉瓶,在故宫成立80周年之际,作为故宫十件藏品中的瓷器代表展品,可见郎红釉的传世影响力。雍正亲自参与瓷器纹样设计,雍正时期的督陶官叫年希尧,其所烧的窑俗称年窑。乾隆时期的督陶官叫唐英,其所烧的窑俗称唐窑。乾隆80岁时为其祝寿督烧的“瓷母”瓶,十五种釉彩,十六层纹饰,高86.4cm,堪称陶瓷工艺上的经典。康乾盛世是我国陶瓷工艺的顶峰期,也是宫廷瓷器收藏的繁盛期。清俗称“乾隆工”的玉雕、竹雕、木雕、牙雕、角雕、清紫檀木家具等,都是后世竞相仿制的经典工艺收藏品。此外,康乾盛世名人字画收藏也依然流行。但此时赏瓶的流行,也说明宫廷带动下收藏精品瓷器应为最有影响力的收藏项目之一。清初最有名的古玩典籍是戏剧理论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器玩部》,专讲文玩品鉴;谷应泰的《博物要览》是一部资料性汇集的古玩著述,十二卷分列碑刻、书画、铜器、窑器、砚、漆器、奇石等鉴赏。此外,《博物要览》基本上分别评定了碑刻、书画、青铜器、瓷器在中国文玩器物史的历史文化地位,对后世文人主要追求“金石碑帖”的收藏颇具影响力。#p#分页标题#e#
其五,清末民国初年应该是古代收藏热形成的第五个时期。清末时期,满清王朝摇摇欲坠,宫廷内大量古器文物流出宫外,流露民间。末代皇帝溥仪以赏物之名,让其弟带出众多名画,为维持小朝廷的开支向银行抵押库存官窑器物。众多太监偷盗宫廷古器变卖,没落王爷贱卖宫廷遗珍。因古物卖家与买家出现,形成古玩群体市场,故清末年间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一度兴旺,日本欧美古玩商闻风而动觅商机。民国初年,上海五马路(现广东路)古玩市场也兴旺,上海滩著名的“卢吴公司”是出口古玩的大商家。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主流的收藏项目金石碑帖书画依然流行,日本欧美古玩商热衷于收购中国的宋至明清的官窑及历代石刻佛像等,故也带动了本土的买办、资本家、医生、律师们收藏瓷器及古玩杂项。这一时期是中国历代民间古玩市场真正的成熟期。也就是说,中国的收藏史从魏晋到唐宋流行收藏赏石,北宋至南宋流行收藏字画,再经过明末古玩概念的逐步形成期,康乾盛世古玩杂项的逐步流行期,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已没有主要流行的收藏大项,但归结起来,所有收藏品都可归类为两个收藏大项:即古玩书画。“古玩”,包括瓷器、青铜器、竹木牙雕等杂项器物收藏品;“书画”包括碑帖、古籍等纸质收藏品。
清末民间最有名的古玩典籍为王懿荣的《天壤阁杂记》,其本身是收藏家,精于鉴赏书籍、字画、金石、甲骨。该书除论述传世文物外,还有古砖、瓦当、古钱、玺印及出土古物之论述,并注重现实考古新发现,此书可以说是近代古玩考古学的发端之一。
民国年间最有名的古玩典籍为赵汝珍的《古玩指南》,赵汝珍其本身是文人,嗜好古玩,致力考古,收藏文物,曾任北京朝鲜银行理事,1939年出资数千元在北京琉璃厂开设萃珍斋,经营瓷器、字画等。其收藏实践与收藏理论相结合,又以自己本是古玩商的经验,写出一部民国时期全面系统地介绍古玩知识和传授古玩文化的书籍——《古玩指南》。此书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古玩界的巨著,至今仍是资深古玩收藏者的必备工具书之一。
其六,当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应该是历代收藏热形成的第六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收藏热形成的最普及、最繁荣的时期
国泰民安,盛世兴收藏,是当代收藏热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代古玩收藏热可分为两个时期,从1978年至1993年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成立并举办首场公开的书画拍卖会为标志,前15年为地下古玩收藏时期,因为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民间不能私自买卖文物。1993年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举办首次古玩书画艺术品拍卖会,标志着有关文博主管部门对民间古玩书画拍卖的开禁。但此时曾在“文革”中被称“臭老九”的知识分子群体,仍不敢规模化介入公开的古玩书画活动,故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根红叶茂的工厂工人为代表的工薪族收藏家,如中国内地最早成立的省市级收藏组织——上海市收藏欣赏联谊会,其收藏组织主流骨干多为工厂工人或基层干部,少有知识分子介入。这一时期出现的“工薪族收藏家现象”,是世界收藏史上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收藏文化现象。因为历来东西方的收藏主体,均为文人士大夫或上层贵族,普通百姓少有人热衷于古物收藏。1993年之后,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公开化,大量的知识分子回归传统的收藏队伍,而一批新兴的有文化的企业家也逐渐成为收藏界主流消费群体,当代收藏活动才真正从普及化进入到有序化、规范化发展时期。
当代收藏除继承清末至民国年间以“古玩书画”为两大传统综合类的收藏大项外,还多了一个收藏大项:即“今玩”。所谓“今玩”,即当代创作、制作生产的书画工艺品,如新字画、新陶瓷、新玉器、新仿明清家具、新邮币卡、新紫砂壶、新竹木牙角雕器等等。当代收藏与历代最大的区别是:古代收藏以玩古董、古书画为主,当代收藏以玩古董、古书画与玩“今玩”及玩“今书画”并驾齐驱,甚至活着的书画家作品,远远高于已去世的书画名家的作品。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炒作,但把古玩及“今玩”收藏品当作股票来炒作的商家大有人在。#p#分页标题#e#
当代收藏热的形成,更多是以投资、投机性收藏为特征,商业化收藏为标志,而传统修身养性式的收藏已被边缘化。即真正懂行的古玩书画收藏家很少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去拍卖会竞拍成百上千万元一件的收藏拍品,而那些举牌人明显大多是财大气粗的企业家、暴发户。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世界,波及中国,那些收藏品炒家在搅乱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价格之后会逐步隐退,真正的古玩书画收藏家依然是当代收藏界的主角。
此外,全国各地有成千上万个收藏组织,有成百上千家收藏拍卖类的报刊、杂志、收藏拍卖网站、收藏电视节目及更多的内部发行的收藏拍卖报刊,每年各地出版社出版的收藏拍卖类书籍如雪片一般飘来,满足了收藏爱好者的需求。但要评选当代最有名的古玩收藏典籍,很难。但是故宫等文博权威专家,民间著名的文人收藏鉴赏家的古玩收藏专著是必读的收藏赏玩工具书。
总之,笔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包括当代)共形成过六次社会化的收藏热。从魏晋唐宋的士大夫们形成的赏石热,到两宋帝王及求仕途者形成的书画收藏热,都属于小众收藏;明末民间杂项收藏热形成使得古董收藏观念受到社会认同;清康乾盛世是宫廷与民间共同介入收藏活动的收藏年代;清末民国民间收藏市场趋向成熟,使得古玩收藏买卖成为一种行业;当代收藏形成古玩与今玩两个收藏格局,形成多元化的收藏市场,形成普及全民的收藏趋势,这无疑是令人雀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