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艺术北京2009·经典艺术博览会盛大开幕
在艺术市场乍暖还寒的时候,“经典北京”艺术博览会现场涌动的人潮着实让人感到意外,甚至也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11月6日至9日,“艺术北京2009·经典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作为继“当代北京”“影像北京”之后,“艺术北京博览会”开创的全新品牌,“经典北京”汇聚了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美术作品。
据“经典北京”组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本次博览会50%的画廊都有成交,比今年4月份举行的“当代北京”有所好转。从成交额上看,欧洲的经典作品占了更大份额,而中国作品仍在成交量上占有优势。“经典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分析,这一方面是缘于艺术市场的回暖,另一方面是中国收藏家对于传统艺术的认同。
现代经典显示独特魅力
参加首届“经典北京”的画廊约为30家,带来了包括水墨、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内的经典作品。从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的国画到靳尚谊、詹建俊、陈逸飞的油画,乃至毕加索、安迪·霍沃尔、柯罗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都出现在展厅。
“艺术北京的‘经典’与学术定义有所不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北京艺术总监赵力解释道,“从学术角度讲,艺术有经典、现代、当代3个比较清晰的阶段。然而中国的艺术分段没有那么明确,只有传统和当代两个概念。所以我们来命名‘经典’的时候就有一个出发点:以现代为核心来做经典。”
近几年,经典艺术在中国艺术市场上的表现一直较为平稳,没有大起大落。然而,在经历了去年的市场衰退后,经典开始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对于中国的藏家而言,传统的字画、古董更容易见得真功夫,也容易找到切入点。相对而言,当代艺术所“玩”的概念,则不容易引起收藏家的共鸣。而且,目睹了当代艺术的暴跌之后,藏家对其价格更难有合理的定位,不会轻易下手。于是,选择收藏经典艺术成为稳妥选择。因此在市场一片茫然的时候,经典艺术的行情不仅具有明显的抗跌性,而且还屡创新高,经典艺术品成为市场自我调节并抵御风险的有效方式。
由此看来,“经典北京”可以认为是主办方所寻求的一条新出路,在此前举办的4届当代北京博览会上,成交量低一直是艺术北京挥之不去的阴影。
然而,经典作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不能算充裕。参加此次“经典北京”的艺·凯旋艺术空间画廊有20年收藏经典的历史,艺术总监李兰芳表示,本次拿出的李可染作品只展示,不销售。“传统精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如果我今天卖出去,恐怕以后再难以这个价钱买回来了。”这种资源短缺也给“经典北京”博览会的持续举办以及扩大规模提出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