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碰到一个理论家,听他谈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在今天,绘画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没有了,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新媒体艺术。我认为,这个话说的比较有道理,但也不能过于偏颇。新媒体的确是我们时代的主流媒体,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而采用什么媒体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学术背景。事实上,传统媒体还有存在的必要。比如,我们看王承云的画就会发现,王承云还是在坚守绘画性,而且,他在绘画里不仅很好地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的深刻感受,也表达了一些他对于私密生活的体验。因此对于当代艺术来说,用什么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而王承云则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看了他的展览,我深感到四川真是盛产优秀架上绘画艺术家的故乡。遗憾的是,我们在谈到这30多年的当代艺术时,很少谈到他。不过,我在看到那幅从天安门广场走过的军乐队的作品时,还是很有印象的,只不过一直没有把王承云的名字和这幅画联系起来。我看王承云的作品,感到他在他的绘画语言上是有所发展的。因为,他在强调表现性时,也很好地把动态的影像因素与静态的图片因素较好融入到了他的绘画当中,这很不容易的。我注意到展览的呈现方式也很有意思,特点是他在呈现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往往是从多角度来描述。举例说吧,有一组作品是并列的:其中既有天安门的庆祝的场面、也有演员欢歌的场面、还有矿难的悲惨场面,由于他把三个不同的瞬间摆在了一起。结果,在我们的报纸上、电视上被发表的图像,就出现了新的含义。分析一下我们就能体会,以往,这些图像是被另外一种话语来阐释的,而王承云通过几种不同的图像组合以后,就有了另外一种文本在支撑,使我们对这些图像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于是艺术家的立场就体现在里面了,它明显超越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外有思想家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政治,但这个政治决不是官方的政治,而是一种民间的、微观的政治,结合王承云的作品来讲,就是艺术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政治立场。其实,他经常在使用多角度摆画的方式,限于时间的原因,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在这些方面,我想他是显然受到了影像艺术的启示。
当然,王承云的创作也不止是对于新闻事件的表达,因为在展览中,有些作品是对于个人私密状态的体验,甚至涉及到一些性和隐秘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以往创作的禁区,但这的确是一类人在私下里的一种独立状态。另外,他也有作品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说,就是画了人和水的关系,画得很好,很耐看。还有些作品表现了他对于家庭生活的一些感受,像画他女儿的一些作品,表达的非常真实,非常感人。总的来看,王承云的创作在表现上很感性、很主观,但这并不能掩饰他在选材上的理性成分,我们千万不要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混为一谈。
关于王承云的创作,我还有很多话要说,由于我们的会议六点半要结束,所以我就讲这些,以后有机会再讲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