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者,声也,筝筝然,是谓畅神怡情之用,既有高山流水的悠远微妙,又有天涯知音的心口相依,在中国古代它已远远超出了乐器的局限,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去寄托情思,传达一种辽远旷达的情愫内涵。棋者,弈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把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浓缩于方寸之间,用简单明了的黑白两色划出截然不同的你我界限,一进一退之间,把掷地有声的人生魄力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生哲学表现的淋漓尽致。书者,在我看来,既包括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之类古代文明积淀,也包括笔墨情趣中的中国传统书法精神。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书法文字的国度,这与汉字的演变历史不无关系,在汉字一步步的演变过程,是不同时期的文字组成了可以记录书写历史,也是不同时期的文字发展演绎成了不同的书体流派。画者,从最初作为原始崇拜的洞窟壁画到后来的锦画、帛画,再到后来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其画工画艺也日趋成熟。伴随者中国画的发展,也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画之精神,不同时代自然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画之精神,任何一个绘画实践的飞跃都离不开画之精神的推动与升华。那么,琴、棋、书、画这四个在外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怎么会如此深切的联系在一起甚至于成了中国古代品评人文情趣和文德修养的最高标准呢?
首先,它与中国古代人们强调自我、追求物我合一的人文情愫相吻合。中国是深受老庄文化影响的民族,中国的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伴随人们思想领域的变革与洗礼,当人们的理想诉求在现在世界得不到满足或者说人们对所处的现实世界感到不满又不力改变时,人们便会更多的通过精进途径去寻求心里安慰,这一点也恰巧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应宗教的发展规律。而当人们的理想诉求得到满足或者说当物质需求得到必要满足时,人们也会更多的去关注精神领域,去寻求精神领域的丰满与充实。琴产生之初只是作为乐器之用,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抚琴听声,修身养性,琴的出现已经为这种琴棋书画的情趣定了先音,伴着悠扬的琴声对弈,在美妙的乐曲中去品味书法精神、体会水墨丹青的比笔墨情趣,这该时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啊!琴定先音,棋走心境,书者精神,画者情趣,此时的琴棋书画不正是怡情的妙用吗?
其次,它与我国古代的历史发展相适应,是时代的客观反映。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琴棋书画自然也属于艺术之列,在修身养性、怡情傲物之外也是时代发展的有力解说和诠释。琴产生的确切年代我们已无从考究,战马嘶鸣、列国割据已被琴声演绎的出神入化,雨中听琴,我们听到了十面埋伏,听到了那危机四伏,杀声震天的战争场面,我们也听到了渔舟唱晚,听到了黄昏落日下的袅袅炊烟!战争从是残酷,棋在千百次的战争中演绎而来,当战争已成了回忆,人们便在棋盘上,在谈笑间去体味曾经的硝烟,在惊心动魄的拼杀中诠释黑白二子的哲学。草书、隶属、篆书、楷书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去探求它们每一个的历史,每个时代总会有它特有的书体,也总会有人将某个书体演绎的出神入化,有的自成一家,有的另辟蹊径,或干或湿,或急或或缓,笔墨间反应者时代,笔墨间也书写了历史。把对现实的好恶,对自然河山、万事万物的情感落于纸上、行于丹青便成了历史的画卷,当我们打开《游春图》、打开《清明上河图》那个时代已扑面而来,不肖多说,只需去看。
再者,琴棋书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如今,琴棋书画作为一种习惯用语,它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已习惯于用它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很少会把它割裂开去字斟句酌。我们习惯用它去表达一种圣洁高雅的情操,去作为一种衡量才得的标准,去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去赞扬一个人的才能,夸奖其知识渊博的程度,显然琴棋书画已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载体,我们无需再去追究琴、棋、书、画具体代指什么,只需知道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知道它所赋予的民族精神。琴声悠扬我们听过,棋走经纬我们也见过,书法精神,笔墨丹青我们也都不陌生,其实,对于琴棋书画这个词而言,无论是整体意思还是单个理解,对我们来说都不会失去棋真正意味,而当其作为一种象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去理解时,我们就不得不忽略其字面意思而把它作为一种情趣、一种意境去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p#分页标题#e#
对于琴棋书画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如若把琴棋书画四个字单纯的拆分只从字面去理解难免会显得肤浅,偏颇也是再所难免,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更是要不得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琴让人感受到了丝竹之外的别样之美,听音的同时人们也在怡情,知音难觅,高山流水外又是一番境界;琴在方寸之间演绎了大千世界,谈笑之间诠释了黑白对弈的人生哲学;书在于法,书法精神,浓淡干湿间是人生的智慧于修养;水墨丹青、笔墨情趣间则把画的奥妙展现的淋漓尽致,四者相辅相成,极尽奇妙,少其一则不能成一体,合其一则是一种境界,一种莫大的修养,一种人生的提炼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