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扇面书画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它的载体是具有实用意义的祛暑用具,扇子的制作本身体现着各种工艺技术水平,扇面上的书画又为其增添艺术观赏性,因而书画扇成为集实用、工艺和艺术三重价值的物品。上至帝王仕宦、下至庶民百姓,都可拥有不同水平的书画扇,成为欣赏层面最为广泛和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书画扇的历史
中国扇子起源悠久,从实用品、礼仪物衍变为艺术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代团扇书画和明清的折扇书画是其中的两大高峰。据考证,在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在扇上写字作画的风气已经流传到大江南北。那时的扇形圆如满月,所以成为“纨扇”,又称“团扇”。书圣王羲之就有在老妇卖的扇上写字的故事。而宋代是纨扇的鼎盛时期,流传到现在的就有不少南宋人的作品,其中不乏如李迪、李嵩、马远、夏圭等名家之作。而到了明代初期,一种新型的扇子由日本、高丽传入的舶来品,迅速流行,取代了原来的纨扇,后经改进成为汉化的双面折扇。明成化以后,著名书画家几乎都创作书画折扇,此风气一直盛行到清末。
书画扇的独特魅力
扇面书画与巨幅宏制的卷轴书画相比,虽不及后者博大精深,但亦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一,扇面具有更为浓厚的装饰意趣。明清盛行金笺扇面,这显然受到日本折扇的启发,中国画家将金地与水墨或艳丽的矿物、植物颜色相配,造成华贵与素雅双重美感并具特殊效果,极有装饰情趣。
其二,扇面尺幅天地,宜于笔墨简洁的画法,又因扇面材料凝滑坚韧,难以做反复皴擦和渲染,所以下笔落墨不能迟疑,务须畅快流利,很能体现作者的笔墨本性。再则文人画士之间,每以扇面作酬赠之物,创作时即兴挥毫,心态轻松,不像创作巨幅长卷那样严肃刻意,反倒流露出作者的笔墨真趣。
书画扇的投资潜力
正因为扇面书画的这些特性,一直被作为小品清玩看待,故而价格较卷轴书画低廉。近年来,书画扇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逐渐被收藏界和市场所肯定,但笔者认为,书画扇的价值还远未体现,虽然扇面往往不到一平方尺,但书画扇的价值历来与二三平方尺的书画持平,现在却只被当做一平方尺计算。近年来,书画扇的价值在市场上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特别在拍卖市场上,价格屡屡翻番,还出现了书画扇的专场拍卖。
如2003年北京一场拍卖会上,清代王鉴的《云壑松阴图》扇面,估价只有8万至15万元,但最终以77万元成交;2004年上海,6把元代人物团扇以2420万元高价成交,同年,北京八名家的《书画合璧》扇面以101.2万元成交;2005年,清代王原祁的《仿梅道人笔意山水》扇面(水墨金笺)以66万元成交;齐白石《三友图》扇面拍出了46.2万元。而最近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明代文征明、祝枝山等人的金笺扇成交价达到了79.2万元。
而海派的书画名家,其书画扇的价格在近年里从数千元一跃而起,名家任伯年的扇画从8000元~10000元升到三四万元,其他海派小名家的作品也已从1000多元上升到四五千元。
虽然书画扇的价格在近10年来翻了几番,但其价格远未见“公平”,如上例的王原祁扇画成交价高达66万元,但与其山水书画作品接近100万元/平方尺的价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张大千的一幅立轴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元,而他的扇画不过数万元。这样的价格差距证明了书画扇的收藏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不过,有投资目的的收藏者应谨慎入市。